最近在看陳翠蓮的新書《重探戰後台灣政治史》,該書的一大特徵是釐清台灣人、國民黨政府與美國政府之間的互動,幫助讀者對台灣在國際情勢之間的變遷有更清晰的理解。我特別意外的是終戰之後到1950年代的台灣這段時期,書中提到的狀態跟國民黨灌輸給我們的印象有很大的落差。
首先是最早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廖文奎、廖文毅兄弟,美國很早就對他們進行接觸,這說明美國自1947年起,就有探測促成台灣獨立的可能性。但遺憾的是,一來廖氏兄弟的紈袴子弟作風讓美國人認為無法擔當革命大任,再者他們評估台灣人雖然對國民黨政府不滿,卻鮮少有人試圖獨立,台灣社會也缺乏這樣的氣氛。這其實很殘酷地映證劉仲敬的「祖父學」說法,台灣的現狀其實是祖父輩的人遺留下來的,祖輩沒有意識到要脫離國民黨政權尋求自主,台灣到今日仍無法真正法理上的獨立。
也因為廖氏兄弟最終不能成事,美國很快就放棄讓台灣獨立的可能性,雖然不想讓國民黨統治,但顯然別無選擇。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韓戰爆發。眾所周知,原本國民黨政府在危急存亡之秋,是韓戰爆發讓國民黨政府忽然間獲得美國的全力支持。但台獨主義者屢屢援用的「住民自決原則」,其實是美國當時在韓戰未發生之前,為了抵擋中共佔領台灣的可能性而出現的說法。韓戰爆發、中國尚未參戰前,美國第七艦隊經過台灣海峽,本來北京當局是嚴重抗議,甚至藉由蘇聯在聯合國提出「控美侵台案」,而美國則順勢提出「台灣問題案」,試圖以此讓台灣可以實質上不受中國的管轄。國民黨政府雖然非常氣憤美國無視他們而提出此案,甚至揚言要動用否決權杯葛,但國民黨的外交官員非常尷尬認知到,如果他們硬要宣稱擁有台灣的主權,就不可避免跟中共站在同一立場。當時美國雖然力挺國民黨政府,但在國際關係上有明顯的弱勢。這也是何以「住民自決」的概念最後仍會留存,是國民黨為了不被中共吞噬而做出的退讓。
然而中共最終參加了韓戰,美國本來企圖中共可能不與蘇聯同聲一氣的可能性徹底破滅,國民黨政權忽然間成為最大受益者,在美國一定要確保台灣不會赤化的情況下,跟國民黨合作成為不得不的選擇,當然,此時台灣人的需求就不會是美國人最首要的關心。
至於中國端,討論近代中國史的書也有寫到,毛澤東對於是否要在建國之初就驟然投入另一場戰爭也有所掙扎,但當時他已經決定採對蘇一面倒的態勢,而且剛好可以讓毛澤東消耗從國民黨那裏俘虜來的軍隊,消解他可能的隱患。撰寫《往事並不如煙》的章詒和,是章伯鈞的次女,她在書中提到羅隆基等「知美派」本來還期盼中共可以不要那麼一面倒,讓他們有空間去爭取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未料毛澤東在韓戰徹底成為美國的敵人,他們的期盼隨之破滅,後來三反五反隨之而來,自顧尚且不暇,不在話下。
韓戰成為台灣歷史的關鍵轉折,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穩固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直接開啟了後來的白色恐怖。這顯然是美國折衝之後不得已的處理,畢竟國民黨敗逃台灣之後,保住台灣不被赤化成為美國在遠東政策上的一大關鍵。中國已經淪為中共所有,美國急忙放鬆對日本的箝制好牽制中國,但台灣問題茲事體大,跟中國政權的分裂攪和在一起。美國國務院1950年對台研究的詳盡報告中提到,美國幾乎難以在法理上去挑戰中國接收台灣的既定事實,任何強調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宣稱都很可能會衝擊美國自身,陳翠蓮在書中以黑體標出「研究報告總結,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宣稱效力十分強大,唯一可以對此構成挑戰的就是台灣人民的意願。......不過,該研究報告也不諱言,台灣人雖不滿中國政府統治,卻尚未出現像波蘭人、芬蘭人要脫離帝俄統治的強烈獨立意願。」(頁83)從日治時期的議會請願運動開始,台灣人從來沒有真正有過獨立成為一個國家的想法,這也是現在的獨立運動者在回顧歷史時不免感到尷尬之處。台灣獨立運動,一直以來都是「風中殘燭」般的存在。
對蔣介石而言,1950年代是驚滔駭浪,國際情勢幾乎要將他拋棄,國內也有共產黨似乎與北京當局裡應外合。但走投無路也是絕處逢生之時,蔣介石終於可以完全掌握黨政大權,讓過去多頭馬車的國民黨,藉由內外情勢夾攻的局面大舉肅清,使國民黨變成一個實質上的馬列式政黨,大權操在蔣氏父子之手,內閣與國會淪為擺設。當然,這個馬列式政黨也只是山寨版本,但對從來沒有碰過這種陣仗的台灣人而言,就已經足夠糟糕了。想到如今居然還有人一心期盼要去跟真正的共產黨「一家親」,如此健忘實在讓我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