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與技術

海鯤遺音
5 min readMay 10, 2020

--

「子迂的蠹酸齋」分享他看《名人》後對日本「階級文化」的感觸,主要是日本的「家元」制度。他認為日本這種制度建立起了日本的階級,我覺得這是誤讀。

日本的家元制度,幾乎都是基於「保存技術」的前提而出現,除了圍棋以外,常見的還有花道、茶道、香道、日本舞等,日本演藝界的「襲名」制度也類似,藉由繼承名字的象徵意義,將演員一輩子所累積下來的心法傳給自己的子女或有能力的徒弟。這種概念,我認為是以保存技術為核心,試圖將得來不易的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的職業工會。當然,因為技術一直得到保存甚至精進,就容易在社會獲得某種壟斷的資源,自然形成一個有特權地位的階級。這種概念對我們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因為在漢人的社會圈,很少強調技術的傳承,一般只強調名利的傳承,一般稱之為「書香門第」,就是藉由考試當官的方法,鞏固與延續自己家族的地位與名聲。除此之外,我沒有看過有什麼技術性的東西,可以在漢人社會傳承超過三代。

也因為如此,這種對技術的鞏固,被看成是某種特權階級,必須要進入這樣的體系才能得到認可,宛如明清的官僚體系,要依靠特定朋黨才可以獲得賞識,這應該是漢文化對日本的誤解。日本固然有明顯的階級分野,但至少就這個層面,我會把他們形塑的階級當成技術鞏固的結果,而非原因。日本人在傳統技術上的傳承,其實很多,但他們不見得是某種階級特權。比如園藝師也有家元,我們卻很難聽到冶園的家元有什麼特權,頂多是在他們的領域裡地位很崇高而已。我傾向把這種文化看成是日本的職業習慣。

依賴背景其實是所有亞洲社會的常態,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台灣社會一直也非常依賴背景,只是如今社會觀感不好,所以這種情況轉向地下化而已。所有需要特殊專業的工作,都非常仰賴人際關係,這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是歐美也不例外。要說這是階級,或許吧,但這不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模式嗎?階級是維護人類文明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階級愈是分明、嚴密的社會,往往也是高度發展的社會。即便像美國那樣表面上強調沒有階級,實際上也暗藏了許多階級在社會當中。愈強調打破階級、打破分野的社會,往往容易走向敗壞。因為打破階級這件事情,其實就是破壞社會秩序的意思。「破壞」從來就不是好事,那怕原本的秩序也沒有很好。如果有社會有因為打破秩序反而變得更好,常常只是因為比較高的秩序取代了比較低的秩序,我們以為的打破,實際上是替換。但這種情況實在非常罕見,可能只有日本的明治維新一個例子而已。其他的狀態,比如清朝滅亡、韓國獨立、蘇聯垮台,幾乎在短期之內都變得更加惡劣,而之後所建立的秩序也不見得比之前好到哪裡。

日本的家元制度促成了日本細膩的技術分工傳統,而且因為各司其職,所以互相之間更需要協助。以日本京都為例,很多人只知道京都的古都風貌、市政府對市容的要求等,但這種表象的東西,在歐洲已經行之有年,並不是京都獨有,毋寧更像是京都向外國借鏡的措施。京都真正的底蘊,在於京都因為長年繁華而發展出來的技術群體,他們可能是木匠、布行、家具製造商、畫家、雕刻師、吳服店,這些人是巨大的集合體,鞏固出京都的傳統風貌。而且他們是有意識地互相幫忙、互相提攜。光是京都東西本願寺,專門配合的商家就有上百家,連細節到修補舊佛畫,都有長期配合的工作室。這種「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感受,在台灣早就被全球化分工稀釋到毫無感覺,但在日本,至少像京都這樣有著濃厚技術傳承的地方,社群之間的橫向連結還是相當看重的。

當然,這對日本也是某種程度的缺點,這造成日本對技術的精進遠比其他地區來的有熱誠,卻不一定能夠接受創新思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日本手機的「加拉巴哥化」(Galapagosization),日本自己發展通訊交換體系,開發因應日本人需求的手機型號,卻因智慧型手機大幅席捲而敗陣。日本的手機功能領先全球很長一段時間,包括便捷的傳送郵件功能,豐富的表情符號,甚至一度發展出手機付費,便利程度還遠超過現在流行的第三方支付。可是在只侷限於日本境內使用的特規環境下,終究失去跟他國廠商的競爭力而敗退。日本著名的製造商夏普,其實也是類似的問題。在他們熟悉的技術環境中,可以做到頂尖,可是國際市場的變化,卻往往無法迅速掌握。這種文化帶來的保守性,雖然有助於使他們的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但不見得能夠抵擋外部的衝擊。不過這也不一定是家元制度所帶來的就是。

我覺得這是可以深入討論的議題,但不宜單純看成是日本的階級固化。若要認真探討,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其實經歷的是「階級崩壞」,先是武士階級的特權被皇室所剝奪,後來皇族的特權又被美國人所剝奪,日本的階級從來沒有像如今這麼扁平,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所喊出的「一億總中流」完全反映出日本社會戰後全心擁抱美國所帶來的西方價值。要說日本階級僵固,我覺得有點委屈日本,他們社會的階級流動性,可能還比號稱自由的美國或號稱平等的北歐諸國要來的高。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覺,我想只是因為跟台灣相比,日本文化遭到破壞的比重比較低,所以從我們的角度看過去,他們有「階級僵化」的外表。其實可以看出僵化樣態的社會,不見得真的有階級僵化的問題,反而像台灣這樣貌似平等的社會,才是真正階級分明也未可知。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