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小感

海鯤遺音
5 min readAug 17, 2020

--

終於去了一趟金門,體驗了什麼是徹頭徹尾的「中華民國」,卻不免有點嘆惋,似乎有點去得太晚。如今的金門是徹底觀光化的結果,雖然幾個老聚落因為改建民宿而重新整修,乍看一片古意盎然,似乎也沒什麼不好。但當中仍不免感覺到過於粉飾的虛假感,有點像中國的仿古一條街。不過,金門終究歸屬「中華民國」,所以不至於像仿古一條街那樣令人生憎,但有些地方也確實快要變成那個樣子了。

相當恐怖的金城後埔十六藝文特區,帶有明顯的中國感。

若認真體會金門,可以感受到金門確實與台灣有很明顯的差異。我認為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中華民國政府確實把金門當作自己的國土在經營。金門是個綠意盎然的小島,據說是胡璉駐防金門時,要求官兵將原本光禿一片的金門種樹。雖然此事如今聽起來頗有造神之嫌,但仔細看金門沿路的森林,雖然濃密,卻缺乏像台灣那樣自然形成的連綿林冠與明確的植被分層,反而是各自為政,很難不讓我覺得這是刻意種植的人工林。但無論如何,國民黨對待一座小島用心如此,對台灣卻是只有一味壓榨,不僅珍貴的原始檜木林被政府大量砍伐用來賺取外匯(這點國民黨一直灌輸是日本人的行徑,但真正大肆砍伐的其實是國民黨,台塑王永慶便是因為得到這個伐木的特許大發利市),對台灣的環境也濫加破壞。兩相比較,台灣是的(被壓榨的)殖民地身分,不言而明。

這次下榻民宿所在的珠山聚落。雖然修得很「新」,可是也好過很多台灣已經殘破不堪的傳統民居住宅。

另一個讓我感到不忿之處,則是金門的傳統聚落。金門觀光的其中一個口號就是來此體驗「閩南傳統聚落」,問題是,台灣從南到北,哪處漢人所在的地方不是「閩南傳統聚落」。但台灣的傳統房屋拆的拆毀的毀,哪裡有像金門可以用國家公園的錢修復,還鋪上紅磚道。雖然金門新修整的老房子不見得令人滿意,但至少維繫了聚落的外觀。像台灣這樣,幾乎沒有任何的規劃,任憑居民追逐土地利益,把悠久美麗的建築物摧殘殆盡,說國民黨沒有設法在摧毀台灣的文化,我不相信。

也許金門長期為前線,無法像台灣這樣發展,陰錯陽差保存了大多數的傳統風貌。但即便如此,國民黨保存金門的古蹟,也比保存台灣的古蹟來得積極。很多早期的古蹟維護,像是總兵署、浯江書院、民俗文化村等,雖然修復的方式不盡符合現在的古蹟規範,但想到同時間的台灣,可以保存這樣頗具規模又佔地廣大的古蹟,幾乎難如登天,就覺得國民黨對待金門與台灣的巨大差別。以金門民俗文化村來說,該地本是山后聚落,民國64年就由軍方出資整建,同時期在台灣,即使是規模甚為完整的林安泰古厝,也不敵國民黨拓建馬路的需求,不得不遷建到大佳河濱公園一隅,莫說離開原地就已經失去古蹟的價值,當時因為重建而造成的破壞也難以復原。這便是國民黨對待台灣歷史的粗暴與隨便。

浯江書院。

說起來,金門並不在「中國」的想像邏輯當中,當我行走在精心整修過後的聚落時,與其感受到「閩南」,更明顯的反而是「南洋」的氣息。金門可以說是支那東南沿岸的人口移出代表地,現在留存許多豪華的大宅,都是當年「落番」(到東南亞經商)致富的結果。這些人實際上是與東南亞連結的,最直接的淵源應該是大航海時期後半英、法等國在東南亞的貿易路線。這個區域也包含廣州、梅州、潮汕、廈門、泉州、福州等地,早在清政府開放通商之前就相當活躍。但弔詭的是,這個區域也恰巧是中國民族意識的孕育之地,在冠上「僑鄉」之名的同時,也同時反映了這群富裕的跨國商人階級當時對於新興中華民族的想像。

陳景蘭洋樓山牆上的五色旗與鐵血十八星旗。

遺憾的是,中華民族帶給他們的是走向毀滅的道路。如今供人參觀的洋樓,原住戶幾乎都不在了,有些甚至因為長時間無人居住,導致毀損嚴重。國共兩黨的戰亂讓金門遭受嚴重的打擊,讓他們只能像標本一樣供人瞻仰。有些人可能就此避走南洋,但這恰巧也說明,「中國」對他們而言其實相當不堪。但更不堪的,是如今金門人仍心心念念「中國」來的利多。在前陣子兩岸緩和的氣氛下,金門成為許多中國人採買台灣物資的重要地點,但隨著民進黨執政,情勢直轉而下,金門人賺不到這些快錢,對民進黨的不滿可想而知。之前中國片面斷了小三通,疫情更使兩岸通航變得更加不可能。金門人心有不甘,一直希望重啟小三通,毫不在乎疫情的嚴重性。所謂飲鴆止渴,莫甚於此。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