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的翻譯書籍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翻譯品質一直有很嚴重的硬傷。劣譯、誤譯之類的情況倒還在其次,畢竟台灣也會,但中國的翻譯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是一個有言論審查的國家,所以翻譯的作品很有可能遭到竄改、刪減,這使得我一直都無法完全信任中國的翻譯作品,通常是在台灣沒有翻譯也找不到英文本的情況下,我才會去買中國版本的翻譯。
最近又有網路作者比較了台灣與中國兩地的翻譯,指出中國翻譯扭曲內文的問題。若以中國一直以來的翻譯評價,嚴格而論,《專業之死》(中國翻譯為「專家之死」)不算是最糟糕的那種,至少就文中比較的內容來看,中國的翻譯並沒有漏譯或加上原書沒有的內容。某些扭曲原意的譯文(比如文中提到的「泛化」現象),若用非常寬鬆的標準來看,也只看成是翻譯的人對忠實傳達內文的精確度並不在意,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
但文中所擔心的並非過度反應,就算中國的譯者直接對譯原文,許多字彙的選擇與無視前後語意的譯法,使整體譯文不僅變得「不似中文」,甚至會扭曲原本作者的意圖。文末作者提到,這是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中國「更鄙夷西方社會」。所有西方著作中自我反省的內容,轉譯到了中國,就變成坐實「西方不如中國」的證言,這樣的氛圍一旦形成,之後再有類似的著作譯介中國,中國的翻譯不用經由審查,就會自動想成負面的概念,用負面的語意來理解。長此以往,中國會離西方的價值體系愈來愈遠,也會慢慢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被鄙夷西方的價值觀帶著走。
因為「中國窪地論」,我漸漸開始體會中國面對西方的奇怪邏輯。在台灣,歐洲是理想,美國是盡可能要趕上的標準,這種切片式的理解,使得台灣有很多模仿西方(主要是美國)的舉措,卻因為與台灣的脈絡不相契合,往往失敗收場(比如台灣的教改)。而在面對失敗時,台灣常常是責怪自己「不夠美國」,或不夠「現代化」,不斷貶低自己的存在與文化脈絡。近幾年因為台灣意識一再一再提起,終於漸漸開始知道要結構性的討論問題,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外國引進的概念。但大體而言,台灣仍是片面、孤立的理解西方,把西方當成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國也是片面理解西方,但他們很少有「我們很不足,要以西方為榜樣」的心態,反而是偷偷以西方為師,等東西做出來之後,反過來說這是「中國」自己的發明。如果真的掰不過來,就選擇低調處理。主要是要彰顯中國的無所不能。或許是因為文明引介的過程中充滿這種瞞騙與扭曲的過程,中國人往往是用「再詮釋」的方式理解西方。就像清末覺得學習歐洲的船堅砲利,就可以像西方那樣向外侵略其他國家。現代中國其實跟清末相差不遠,只是他們把判斷的標準轉換為高速公路的長度、城區中心的高樓密度,或是任何所謂進步的數據指標。中國人對於西方一直是一知半解,民初以來呼喊的「德先生」與「賽先生」,最終只是喊喊口號,並沒有任何落實的意願。中國人樂於將這些外來的詞彙隨意照自己的意思詮釋,扭曲成方便當權統治的手段。
中國人任意扭曲外來的事物已經遍及到各個層面。最近很常提到的老高的頻道,簡單說就是「寰宇搜奇」的影片版。我只有看過一兩部,就放棄了。雖然他們好像是在介紹一些西方流行的小眾觀點,但中間不時夾雜一些自己任意詮釋的內容,有些真的是錯的離譜。雖然他們在台灣似乎頗有名氣,但我期以為這不是什麼好現象。中國翻譯扭曲了西方的內容,如今我們更要提防,在中國的強勢壓陣下,台灣很難不被中國扭曲的內容所影響。畢竟在國民黨治下,台灣人吸收扭曲的內容,也沒有很大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