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

海鯤遺音
Feb 27, 2021

--

目前藻礁議題已經變成一場混戰,但因為我的臉書好友剛好兩邊立場都有,我對此稍事觀察了一下。簡單來說,連署方及反對連署方著眼點完全不一樣,基本上沒有交集。

反對連署的一方,去掉陰謀論的部分,最大的著眼點在能源發展的方向。他們認為,在全面廢核的前提下,新建電廠補足核能缺口相當急切,而火力發電廠仍然是首選。在深澳已經否決、從台北港接駁遭到國民黨市議員擋下之後,這是政府唯一可以讓大潭電廠承擔缺口的可能性。

這個理由遭到連署方全面駁斥,他們覺得政府不能以此當理由毀掉藻礁。他們認為藻礁珍貴、罕見,而且時間久遠,必須要全力保護。至於能源政策,其實根本不在他們的思考當中。

姑不論反對方替政府辯護的立場是不是全然正確,我認為這終究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你要付出多少代價去換你想要的東西?這也是我覺得連署保護的一方,遲遲沒有提及,或是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

他們以為他們的代價只是到處去鼓吹,希望可以拿到一份連署書,讓公投案子成立,但實際並不是如此。北部缺電的問題不解決,像這樣的事情就會一再發生,今天也許這裡阻止了,明天又換成那裡,因為關鍵的問題永遠存在。而倡議保護的人,其實根本拿不出一套替代方案─或者說是「代價」─來交換。用電的缺口怎麼補?難道只是每天早一點關燈、買幾台節能家電嗎?但說難聽一點,倡議者可能連買一台節能家電都不肯,他們所謂的環境保護,永遠是遠方一抹美麗的彩虹,不覺得自己需要真正犧牲一點什麼。

希望藻礁保留,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默許了可能的代價。在沒有任何其他方案的情況下,藻礁保留意味著大潭電廠無法使用,也就等於台灣會面臨缺電危機、台灣的經濟將會受限。連署人的當下可能沒有想那麼多,但如果你可以去設想藻礁保護的未來,其實也應該要同時想到台灣發展受阻的未來。畢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本來就不是可以兼得的事情。歐洲之所以可以有相對好的環境,很大的原因是他們的汙染產業已經全數外移。外移最大的缺點,就是當武漢肺炎爆發的時候,歐洲境內連一般的醫用口罩都無法生產。但這是歐洲人的選擇。

無論連署人有沒有想到,他們已經自己選擇了一條道路,就好像許願一樣,也許願望最終會實現,但絕對不會是許願者原本理想的情況,而且往往會比原來的想像惡劣很多。我看到公視的節目,環保人士說即便有疑慮,簽下去就對了。他們以為之後有力挽狂瀾的機會,這是因為過去我們有過幾次案例,以為我們有「犯錯」的空間。

也許狀況依然如此,但隨著事情一次次發生,所付的代價也會愈來愈高。目前為止,台灣尚且都還能夠用體制去處理,但很難說台灣人的德性可以這樣消耗幾次。反對者也許言語偏激,但並不是無的放矢。這次事件變成這樣,多少說明這當中已經不是單純的保護環境而已。

從過去以來,我漸漸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在立場上選擇「進步」角色的人,往往忽略或低估國民黨在台灣的影響力與分量,所以2018年反同婚公投跌破大家眼睛,緊接著就是韓國瑜以壓倒的票數贏得高雄市長選舉。但問題是,即使如此,現在的這些「進步」份子還是輕忽國民黨,覺得民進黨是執政黨,他們理應監督執政黨。這種忽略國民黨對台灣的傷害,成為台灣最大的潛在危險,把國民黨當成一個普通的政黨,更是嚴重的錯判。國民黨是長年插在台灣身上的一把利刃,不把它拔掉,台灣遲早會死,在考量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優先想到這一點。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