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送的芙莉蓮

海鯤遺音
Nov 19, 2023

--

最近正在播送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日前因為一段詮釋「魔物」的段落,成為台灣網路話題,很多人都拿動畫中的「魔物」比擬中國,認為這部動畫在看似平緩沒有什麼起伏的劇情中饒富深意。這部由年輕漫畫家原作的作品,以「勇者戰勝魔王後歸來」為開端,一位精靈魔法使「芙莉蓮」為主角,一開始的內容相當鬆散,但後來慢慢推進,出現了幾個集中式的支線內容。

此部漫畫設定上雖然看似陳腔濫調,但以「冒險結束」與精靈為故事主要核心的劇情又別出心裁。雖然從劇情跟畫風而言都能感覺到漫畫家在處理內容上還有生嫩之處,但這部漫畫的核心設定,特別是對「人形魔族」的描寫,卻使這部漫畫有著特殊的思考深度。

在設定上,魔族有許多不同的樣貌,其中人類樣貌的魔族是為了補食人類而演化出來的具有人類外觀與會說人話的魔物。雖然乍看之下與人類差異不大,但思考模式及生理構造與人類完全不同,無法理解人類所謂的感情,也無法理解人類社會之間的鏈結。漫畫中特別提到,基本上人形魔族還是依循原始的生物本能在過活,只是為了誘惑人類,他們會模仿人類某些行徑,好達到獵殺人類的目的。魔法是魔族最核心的關懷,他們會用畢生的精力來精進自己的魔法,成為魔族之所以存活的重要理由。

這個魔族概念在漫畫中隨著劇情的開展不斷延伸,目前為止,《葬送的芙莉蓮》中「黃金鄉馬哈特」的故事段落中,關於魔族與人類之間的辯證特別細緻,藉此討論所謂「人性」,我覺得非常有趣。當然,這種架構不免還是有些漏洞,但並不妨礙我看漫畫的興味,相較於過場的小故事,這種偏嚴肅的內容與討論其實更對我脾胃。更進一步論,作者在撰寫故事時,可能只是為了增加篇幅所以寫出這些內容,但在台灣成為網路話題後,我覺得這些內容帶出了作者沒有預料到的言外之意,這也是《葬送的芙莉蓮》在台灣忽地爆紅的原因。

日本的漫畫向來是台灣仰望的崇高標竿,其龐大的市場價值讓日本漫畫有著非常多元的面貌面對不同的客群,之前柯文哲出版自己的自傳漫畫,卻寫出全不理解漫畫的序言,引起台灣漫畫界一陣撻伐,逼使出版社直接重印。不過遺憾的是,像柯文哲這種想法的台灣人不乏其數,他們只把漫畫當成消遣的讀物,認為漫畫沒有內容,只是畫得美美的圖案。這樣的心態不只是柯這種「老一輩」這麼認為,我相信很多年輕柯粉大概也是抱持同樣心態。這也是台灣漫畫在發展時所面臨的根本困境,因為社會一直對漫畫抱持敵意,就算CCC(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有文策院的資助,但有鑑於文策院的決策者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他們對漫畫的支持,頂多是看成IP應用的端點,可能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如何重新形塑漫畫之於台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只有台灣可以像日本那樣,對漫畫有著普遍的喜愛與風氣,台灣才有可能有真正意義的漫畫產業。

《葬送的芙莉蓮》即是典型的例子。他不需要「圖」以載道,只要基於連載需要不斷生產內容,最終漫畫家或編劇就會往更深的思考或架構去探索。其實台灣也不乏有很好的劇情與畫風,比如我很喜歡漫畫家貳號畫的《異人》系列,當中的設定同樣帶來很深刻的思考。只是相較於日本有龐大的供需撐起市場規模,台灣仍舊缺乏夠多「買漫畫的人」,無論他們的「買」是實體書或是網路訂閱。台灣雖然很努力幫忙創作者,但卻很少教育消費者,讓他們知道只有對創意的消費,才能真正促進產業的發展。「免費」也許誘人,但長期而言,其實百害而無一利。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