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外的「越」

海鯤遺音
Jan 14, 2023

--

在以中華為主的歷史書寫中,只要不在「中華」或「華夏」視野中的文化族群,基本上不是忽略、就是極端的扭曲。但很不幸的,亞洲東部,偏偏只有華夏一帶保留相對多的文字史料。過去大家總是按史料理解,落入華夏為高的既定印象中,但現在不僅歐亞大陸的草原文明在認知上逐漸翻盤,就連東南亞一帶的歷史理解也有比較多的面向。當然這是中文世界的認識,也說明中文世界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匱乏。

錢德樑(Erica Brindley)的《古代中國與越》可能不是第一本去華夏中心的南方中國上古史,但這確實能幫助我去想像一個新的邊界與歷史記憶。所謂新的邊界,即是以「越」為核心的民族分布,他的視野絕異於黃河流域一帶所看出去的角度。而歷史記憶,則是另外一種有別於中華/中原/華夏的觀點,一種去魅化的新思維,幫助我們去接納,甚至是珍視自己所謂「越」的文化殘存。

對於「越」的認識,如果從古代漢字文獻當中理解,是極其薄弱與偏頗的。但有趣的是,先秦以迄漢代,每每提到所謂華夏族群與外族的分別,「越」常常會當作對照,無論他們描述的「越」到底正不正確。感覺很像我們只要講到外國,就會用美國取代,比如台灣很常說「我沒有那個美國時間」,或是以前把抗生素講成「美國仙丹」。台灣這樣用,是因為美國影響甚深,特別是美國在戰後一直是國力最強的世界霸權,把美國借代為「台灣以外所有外國」,雖然不正確,但簡單方便。這也讓我猜測,古代典籍之所以一直提到「越」,或許正是因為「越」對他們而言是個強大的對手,或至少很難纏。

現在以官方姿態繼承「越」這個文化內涵的,大概只剩越南,但在「越」的歷史發展中,現在越南領土境內範圍其實不是核心,更不要說越南南方長期歸類在泛印度文化區域,並不屬於「越」的一部份。但越南為了強調自身的獨立性,便刻意強調「越」的文化繼承,特別是脫離中原王朝統治的時期。相較之下,廣東、福建到浙江一帶雖也是越文化的一部份,但在華夏敘事下,卻顯得特別壓抑。比如廣東,明明簡稱「粵」就明示與「越」的關係,廣東人卻刻意要強調與中華的聯繫,顯然也繼承了華夏對越的歧視心態,歧視起自己的文化母體。

相較之下,福建一帶似乎保存更多「越」的部分,甚至包含語言的遺存。福建的語言之複雜、與中原語音差異之大,顯然是因為留存了更多越文化,「漢化」不像浙江、廣東那麼嚴重。但在中華敘事的強大影響力下,福建人似乎也不見得意識到自身「越」的文化記憶,更不要說要刻意保存。在中國消滅各地文化的趨勢下,又顯得更加危險。台灣雖然也深受「中國文化」所害,但總歸有一點點保存的意識。而台獨背後最重要的文化基底,「越」其實至關重要,「越」不僅僅重新定位台灣本省人的所謂「漢人」族群,實際上應該是以「越」為核心的人群與文明,而「越」文明與南島文化顯然有著更親近的文化脈絡,有助於台灣去連結東南亞其他國家。我覺得從這個面向來看,「越」確實更適合當作基底,去發展出台灣的文化認同。

南鯤鯓代天府的牌樓。與其說這是傳統中國建築,在建築表現跟裝飾上似乎更接近東南亞傳統建築的邏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還是表現出了「越」的文化基因。(圖片來源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