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與韓劇

海鯤遺音
Apr 23, 2022

--

因為看過「社內相親」,我去找了同是安孝燮主演的「紅天機」來看。「紅天機」雖然定位成架空的古裝劇,但編劇企圖甚宏,除了男女主角虐戀之外,還有神怪、職人、政爭等多樣情節,而且佔比都頗有份量。

我覺得「紅天機」有點尾大不掉,雖然編劇有野心,但似乎收不太起來,還留一個尾聲,彷彿有續集似的。但我想討論的與此無關,而是連續劇中所出現的中國古畫。我最初看到韓國古裝劇中居然有郭熙《早春圖》的時候相當意外,隨後又出現如文仝的《墨竹》、王冕的《墨梅》等作品,顯然背後的美術團隊對美術史很有概念,挑出來的作品都可以說是精品等級,而且他們也知道作偽畫的「行規」,讓我懷疑他們應該有找學者諮詢。而將美術史的重要作品用在通俗的連續劇中,不要說台灣了,就是中國,我也沒看過這麼費心巧妙的鋪排。

我一向覺得韓國對美術的關心遠比台灣要高,光是古代畫師的題材,除了「紅天機」外,還有「風之畫師」、「師任堂,光的日記」等劇作,許多時裝劇中也有頻繁出現有錢人參加畫展、拍賣會等情節。相較之下,台灣幾乎沒有類似的影視作品,「紫色大稻埕」可能是唯一一齣直接描寫台灣畫家的連續劇,而中國古代畫家的,我從沒有類似印象。

這或許間接說明的文化底蘊的差異,當通俗戲劇要去標榜富貴或上流層級的時候,韓國自然地會想到用藝術拍賣或畫廊這種概念,但台灣就不會有這種情節。台灣人對這座島嶼的藝術家也幾近無知,比如之前因為北師美術館重新有知名度的台灣藝術家黃土水,原本我以為好歹這樣有比較多人知道,但現實情況是,一離開同溫層,黃土水一樣無人知曉,包含我的家人。台灣最知名的畫家應該是陳澄波,但他之所以著名,並不是因為他的創作,而是他在二二八事件中慘遭殺害,以二二八受害者的身分不斷被人提起。至於他的畫長什麼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包含每逢二二八就要提一次的那些貼文者,可能都不知道。

對藝術文化的重視,可能是文明走向黃昏的一個徵兆,但以台灣這麼漠視藝術的社會而言,卻有著亞洲數一數二蓬勃的藝術市場,也是頗值得玩味之處。若要說蓬勃的藝術市場以套利為目的,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台灣收藏者專注於收藏藝術作品,不輕易釋出交易,似乎很難一概而論。台灣的上流社會確實跟其他地區的上流階級一樣,會有藝術收藏,甚至參與藝術相關活動,但整個社會對藝術的認識與關心非常薄弱,宛如一片荒漠。所以看到韓國的時代劇裡出現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著名作品,雖然出乎意料,但又覺得,似乎也只有韓國還會將這樣的東西放到大眾取向的連續劇當中。所謂的影視產業,背後支撐的基底有時難以逆料,比如「紅天機」所需要的,除了美術史外,還要有古典文學、古代天文學、民俗信仰等知識背景,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可及。

中國如今的時代劇最大的問題,就是徒具皮相、缺乏相關的知識支撐。比如前陣子剛播畢的「尚食」,除了刻意美化的明代服飾外,幾乎沒有任何內涵可言,就連他們著重的飲食烹飪,看起來不過是「舌尖上的中國」明代扮裝版,我甚至懷疑他們有參考過任何明代飲食文化的相關研究或文獻資料。雖然實際上賣的也是愛情故事,整體就薄弱很多。有沒有底蘊,拿韓國來比,就一目瞭然。

台灣現在幾乎不處理歷史劇,甚至是所謂的「古裝劇」,我覺得這是亟需補上的缺口。台灣意識的認同很常需要用戲劇的方式成就,像之前的「斯卡羅」,雖然爭議很大,但這確實直接反映了歷史劇的重要性。以前台灣都在拍「中國」歷史劇,如今已經顯得非常政治不正確,但如何找出屬於台灣的歷史劇方向,我覺得大家仍在摸索。至少至少,台灣的美術史,可以成為編織共同體的某根針或某條線。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