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正式從鎮壓變成內戰,一個帳號寫著自己在果敢的推特帳號,說緬甸軍為了某個原因炸掉中緬交界的一座聯繫橋梁,並進行空軍轟炸。
其實這是劇本內的走向,人民反抗暴政、暴政開始鎮壓,如今就是人民聚集反抗。當然,緬甸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族群衝突的地方,除了華語圈比較曉得的東北或北方邊界的武裝勢力外,其實各處都有規模不一的武裝團體,只是我們比較不清楚。
緬甸軍政府雖然很不受西方待見,但這只是因為緬甸的位置並不是要衝,西方沒有介入的必要,當緬甸內部出現分裂可能,促使軍政府崛起時,西方世界也樂於站在譴責的立場,甚至對緬甸進行經濟封鎖,這不過都是一種表面的作態而已。如果緬甸處的地位類似台灣,那軍政府就會像蔣介石政權一樣,受到美國的扶植跟容忍,到時候輿論的反應究竟是譴責還是辯護,就很難說。
中國輿論的態度倒是很符合中共立場,極力為軍政府辯護,而無視緬甸東北、北方一帶其實與滇國、夜郎是一體的。當然,表面上中國人會說滇、夜郎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實際上這地區跟中國素無瓜葛,所以中國人並不會覺得跟他們同是「中華民族」而批判緬甸軍政府,無論這樣的觀念是不是真的中國人心中所想,最終他們都會跟中共的意識形態同一陣線。
鮮明的對照組是香港,香港一樣歷經人民反抗暴政、暴政鎮壓人民的路徑,可惜香港並沒有發展出穩固的武裝團體,無法像緬甸一樣順利走向第三步。在劉仲敬眼中,這就是香港漥地化的德性不如東南亞佛教組織的反應。雖然佛教組織不如亞伯拉罕宗教,但比起編戶齊民的儒家社會,還是有相當的凝聚力,至少他們的武裝還可以跟軍政府對峙,這是中國陷入共產體制之後,怎麼樣都做不到的事情。香港即使有英國殖民一個半世紀,仍舊沒有這樣的能力。
內戰的結局,一般來說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在中國的增援下,軍政府繼續控制大局,採取高壓的統治政策。當然,這個結果可能會伴隨更嚴重的緬甸附庸化,完全變成中國殖民地一般的地位(但這個地位一定會比英國殖民地時期要來的低),我相信軍政府一定不會屈居於此,這時就會演變成中國與緬甸的對抗。
二是中國增援不成,緬甸的地方武力逆轉勝,分裂成許多民族國家,這時就會變成一個比較奇特的狀態,中國與印度可能會在這個分裂的區域介入,形成一個延伸的界線─泛印度文明與泛中國文明的邊界。我的猜測是,這個邊界可能會在果敢、佤邦、勐拉的西界,因為中國的影響力僅止於此。其餘地方,基本上都是印度文明佔優勢地位的區域。緬甸既已消解,實際上在此拉鋸的就會是中印兩國。當然,走到這步,對中國似乎都不是非常有利。
至於可憐的香港,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即使中國忽然有天消亡,填補進去的權力,我想也不會比共產黨好到哪裡去。香港雖然有一個表面的公民社會,卻沒有核心的社會組織,這對香港而言是個嚴重的缺陷。不過,香港雖然在中國「完善」選舉制度後,社會可以說已經無法再有抗衡的力量,但基於中國金融上的實際需要,這個表象一時半刻是不會消失的,至少仍然可以享受某些經濟或金融上的優勢。至於還可以延續多久,就得看中國自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