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

海鯤遺音
Jul 31, 2022

--

安倍晉三在奈良遭到槍擊過世,成為國際注目的新聞。由於安倍生前的挺台言論,台灣人普遍對安倍過世感到難過,雖然也有基於「反日」情結而批評的聲音,但這類反論大抵遭到無視或批評,認為是不合時宜的態度。相較之下,由於安倍生前明鮮明的政治態度,日本境內許多評論者一直對安倍頗有微詞,即使死者為大,但像是替安倍進行國葬之類的議題,亦有立憲民主黨等在野黨極力抗議。對某些日本人而言,安倍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無論是安倍所謂「美麗的日本」或其他國粹主義的立場,都宛如戰前軍國主義的死灰復燃,需要極力批判避免。

由早川忠典(早川タダノリ)所寫的《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正是對日本政壇「右傾」反感而出現的著作,原著出版於2010年,2014年還出了文庫本。之所以有文庫本的出現,或許正是對應當時安倍內閣所產生出的強烈國粹主義傾向的反面意見。書中所呈現二戰期間日本的宣傳內容與圖像,據說都是作者的收集,他在序言稱這些收集是「無聊東西、就算知道也沒用的東西,以及對人類命運來說毫無意義之物。」這樣的說法當然不免有嘲諷的意味,因為他想要藉此揭露日本在戰爭時期的強力動員,甚至不惜捏造扭曲的觀念,試圖強力灌輸到日本一般民眾當中的情況。然而這樣由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灌輸,在戰後被日本有意遺忘,終究導致類似的情況再度出現,這大概是作者所以想要出版的主要原因。

日本是否會重蹈覆轍,我覺得終究只是假設。日本社會即使仍有極右派的言論與活動,在日本社會的比重其實相當小,他們的大動作與高調主張,在不斷強調「要為他人設想」的日本主流社會並不討喜。然而在閱讀這些陳年的戰爭宣傳內容時,我卻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熟悉感。我忽然意識到,即使這樣的意識形態灌輸戰後已經不復在日本出現,可是過去日本統治或佔領的地區,仍多少受到影響,成為後進者學習的「榜樣」。

最明顯的,就是北韓的整套意識型態塑造。研究北韓的學者麥爾斯(B. R. Myers)早在專著《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就已經提到,北韓的意識形態塑造,完全沿襲日本殖民時期所建立的朝鮮民族神話,與戰時所塑造出來的這套神國系統。比如說,過去效忠天皇、神化天皇,將天皇打造成「現人神」的方式,一式一樣的套在金氏三代的形象塑造。日本的「神國」思想,稍微替換一點內容,就成為「強盛大國朝鮮」。連北韓時常灌輸民眾的「純潔的朝鮮人」,也是戰時日本「純潔的日本人」的翻版。幾乎我所知道的北韓洗腦內容,都可以在戰時日本的宣傳品當中找到對應的「原本」,甚至連日本戰時的「米英擊滅」的說法,都可以直接在北韓沿用。可以說,北韓在意識形態上,幾乎可以看成是日本戰爭時期的無限延長,因為到現在為止,他們仍覺得自己需要時刻準備著戰爭。

這也幫助我釐清北韓宣傳品中特殊的美術風格。雖然共產國家基本上大抵承襲蘇聯發展出來的「社會寫實主義」風格,但宣傳品的美術表現,各國之間仍然各有差異。比如中共建政後,早年的宣傳畫很多奠基於上海「月份牌海報」風格的系統,當時在上海從事這類海報繪製的畫家,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畫面內容,就是共產黨的宣傳內容。若從日本戰時的宣傳品來看,顯然北韓的宣傳美術風格就是從這裡而來。當然,這種外來產物,時日一久,必然會日漸劣化,但他們粗糙的宣傳看板上,仍依稀可以感覺到戰前日本的痕跡。

無論是納粹、法西斯或日本軍國主義,都可以說是20世紀上半葉政治制度大洗盤時出現的新興產物。那時候以英美為主的「民主」並不是政治制度的首選,更不要說接受了共產制度的蘇聯正以揚昂之姿挑戰歐洲政治長年積累的沉痾。像希特勒、墨索里尼,乃至西班牙的佛朗哥與葡萄牙的薩拉查等獨裁政權,他們所「發明」的統治手法與政治體系,其實是新的概念。日本的軍國主義與戰爭總動員,對日本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嘗試。

當然,以後見之明,這樣的嘗試是錯誤的,不管日本有多想力挽狂瀾,最終不免走路敗戰之路。但這樣的動員與意識形態的控制,卻被日本以外的地方所效法,北韓是最明確的,因為他們的獨裁體制剛好與日本戰時的統制狀態不謀而合。但其他地方,如南韓、台灣等地,也多少延續了一些內容,比如政令宣導的口吻,跟從日本推廣出去的廣播健康操等,這些都是戰時日本發展出來的東西,卻一直保留至今。作者覺得無用,想以此拿來做為警惕的歷史文獻,對我而言,卻是珍貴的見證,讓我知道所謂視覺文化傳遞的過程與發展。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