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的紅線

海鯤遺音
Apr 26, 2023

--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接受法國LCI專訪說出的驚天內容,引起歐洲強烈反應。雖然中國外交部切割了,但我猜測這只是慣例的搪塞之舉,並不代表中國真的不承認盧沙野的言論。矢板明夫說要觀察中國如何處理盧,但我也可以說,就算盧去職或是有什麼懲處的作為,也不等於中國不認。總而言之,盧的說法就是中國的心裡話,而且這是刻意為之,不是什麼一時不慎。

在此前提下,我猜想這是中國試圖踩歐洲的紅線。如果馬克宏這麼軟弱,對中國而言當然可以「軟土深掘」。講出對歐盟國家正當性的疑慮,自然是以為中國可以對著歐洲指手畫腳,如果法國總統都卑躬屈膝,那些本來是蘇聯附庸的東歐小國,中國自然不放在眼裡。

盧沙野可能會變成犧牲打,但也無妨,反正他在擔任駐加拿大大使的時候已經如此,結果還可以轉去法國,其他中國外交官都看在眼裡。戰狼與其說是策略,如今應該已成為中國外交事務的尋常,中國北韓化的結果,就是溫雅有貴族遺風的外交風度已經不是中國的追求,如何在惺惺作態的外交事務上努力把便宜佔好佔滿,才是中國的核心。反正對中國大內宣而言,外交官咄咄逼人可以宣傳成中國主權得到伸張,遭到國際的抨擊與指責也可以扭曲成中國遭到欺負──所謂雙贏,中國怎樣都「贏」。

盧沙野事件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可能是中國的國際想像。如今「去中國化」是現在進行式,周邊國家憎惡中國愈發明顯,日韓因為反中重修舊好,泰國也強勢叫停一帶一路,大抵國際社會比較有地位的國家,幾乎都與中國唱反調。台灣嚴格來說其實是相對不反中的,畢竟還是有一堆台商在中國,還有國民黨、柯文哲、郭台銘等滿坑滿谷的親中派在送秋波。中國明面上再怎麼不在意,也不可能忽視這個儼然已經是長期的趨勢。為了突破這個劣勢,中國不得不兵行險招。

中國搭上俄國,大概是現在唯一的方法,也是合理判斷。就算中國可能會因為金援俄國大失血,但在軍事技術的維繫上,俄國還是不可或缺。可以感覺到中國現在努力將現有的資源集中到軍事上,如果打台灣是必然之舉,讓軍事資源最大化,就是中國不得不然的選擇。既然如此,只要俄國的軍事技術繼續輸入中國,讓中國保持一定程度的軍事打擊力量,中國就不可能放掉俄國。

但其他國家的策略,可能就是較為隨機。比如馬克宏為了空中巴士的訂單不惜失言,可能會給中國一種「西歐也是可以以利誘之」的想像,如果要分化歐洲,最好的方式就是先集中對付德法兩國,讓歐洲主要的兩個大國無法踩穩美國立場。而且德法向來對於受制於美國頗多不滿,法國尤然,將法國視為攻防美國的破口,其實是合理選擇。但除此之外,在歐洲造成其他的混亂也是必要的,所以盧沙野對歐洲國家大放厥詞,大概也是希望造成歐洲內部的混亂。只是這種混亂,某種程度只是加強了歐洲對中國的戒心與不滿。

中國外交部跟盧沙野切割,或許是因為判斷錯誤而試圖挽回的舉動。但我相信中國希望分化歐洲的行動不會停止,因為歐洲是唯一可以牽制美國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國「以夷制夷」的心態不曾改變。但既然(盧沙野)此路不通,中國應該不太會再有高級外交官講出類似的內容。倒是歐盟或其他成員國若有意識到需要讓他們國家中國大使表態,可能會成為連環爆,值得期待。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