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速記符號

海鯤遺音
Feb 4, 2024

--

AI生成圖片

最近重看《翦商》,作者重新釋讀《易經》的橋段可以說是這本著作最有趣,或許也是最爭議的部分。而透過對《易經》的釋讀,也反映出漢字確實只是速記符號。雖然我們總號稱中文文字千年一脈,但這個看似傲人的成就,卻是丟失大量資訊的結果,《易經》便是典型例子。

所謂《易經》文字古奧艱澀,其實是因為大量省略。作者認為,長期被誤讀的《易經》直到學者開始進行甲骨文釋讀後,才開始有重新解讀的契機。其實《易經》在卦象後的說明(爻辭),跟甲骨文的占卜文句非常類似,會先寫下占卜的內容,然後附上占卜的結果。作者提到過去一直誤讀的「貞」字,其實就是「占」的意思,一旦此字確定,《易經》中的許多爻辭,基本上都可以重新解讀,並且是比較合理的內容。

作者在當中重新解釋了《易經》的諸多內容,其中一個可謂直扣書名的「坤卦六三爻」,原文是:「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作者提到:

高亨認為,「含」為「戡」的借字,「章」為「商」的借字,「含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思是,翦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繼續效忠於商王,不會有成果,會有終結。(頁386)

這樣解讀是否嚴謹,不是我想討論的範圍。但可以看到,按現在的學者釋讀方式,《易經》爻辭短短數字,其實包含大量內容。事實上,這樣的解讀可能還稍嫌粗糙,若以商代人使用文字的習慣,每個文字其實對應的是一個特定的狀態,而非僅僅是單純的字義,就像我們在百貨公司看到一男一女放在一起的符號,就知道那是廁所,而非「一男一女」的意思。但以現在學者的研究,對於商代文字背後特定意義的理解,仍有諸多空白。這也是何以漢字貌似千年來沒什麼變化,但古代的內容對於現代已經變成天書一樣古奧難解,因為背後的意義已經一再置換,而過去那些嫻熟於背後意涵的人,早就消失了。

也因為漢字作為速記符號的本質,使漢字一直有無法完整記錄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佛教傳入後開始浮現,因為佛教是有著嚴密思想的學問,而梵語的屈折文法,讓速記符號般的漢字不得不大量省略,才有辦法翻譯。但即便如此,漢字還是為了配合梵語,調整成比較接近口說的敘事語氣,並且加入大量只借漢字音的翻譯詞彙。明清的白話文學,可以說是受到梵語影響並逐漸開展後的果實。因為白話最初始於講經變文,這大概是使用漢字的人有史以來第一次試圖用速記符號完整記錄口語的嘗試。變文後來成為說書的話本,話本再逐步成為小說。可是這樣的白話文僅只於日常用語,嚴肅的內容還是得用文言表現。真正讓白話登上堂奧的,還是要等到民國以後的白話文運動,讓白話文徹底普及。而白話文普及的背後,其實仍要借助英文或日文等外國語文的翻譯才能遂行。

而梵語的傳入,也讓本來苦於漢字難學且無法記載完全的朝鮮半島與日本的族群,得以借鑑梵漢轉譯的方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書寫系統。日本從輔助記號逐步發展出「假名」,使漢字記錄可以貼近口語。這樣的變革讓日本很早就可以出現《源氏物語》的文學長篇,這是單純使用漢字難以達成的。朝鮮半島雖然受漢字影響較深,但也在15世紀由朝鮮世宗創制「諺文」,文字的設計概念也是受到梵文影響。

但漢字體系的好處在於,相較於多數文化著重於口說,漢字體系比較在意書面的留存(即使當中已經丟失很多內容),所以當口傳已經消失的情況下,留下來的漢字記錄便成為珍貴的資料。不過,對於上古漢字內容無法釋讀的情況,也說明長期使用漢字的中原本土,其實是經過文化替換的過程。盛載過去文化的上層階級已經死絕,文化的內涵一再交替,雖然沿用了漢字,但背後的意義已經變了。漢字其實是中國不斷進行種族滅絕下的殘存見證。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