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中,《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似乎是比較晚才出版,感覺也不像其他書有比較受到青睞(我的書是在水準書局買的,水準書局把「興亡的世界史」一堆書擺在平台,唯獨這本藏在書櫃裡,而且只有一本。)但這本書其實很可以跟八旗其他譯介的滿洲國相關書籍放在一起看,像是在看「後滿洲國」時期東亞的發展情況。
我蠻意外這本書的內容,因為書中幾乎有一半篇幅談到戰後韓國的發展。這一方面有種賺到的感覺,可是也不免困惑,到底作者真正想談的是什麼?可能是因為我沒有注意到撰文者是兩位韓國人,不可免地會以韓國(兼帶一點日本)的立場來看待滿洲國與後續。這本書雖然討論的是滿洲國的「遺產」,倒不如說是韓國人如何從敘述滿洲國來理解戰後韓國的發展。因為在他們眼中,韓國的發展充滿許多滿洲國的影子,因為韓國最重要的獨裁者朴正熙,正是當年前往滿洲打拚的諸多朝鮮人的其中一人。也因為如此,這當中對於滿洲國的始末並沒有很深入的著墨,滿洲也變成是一個很浮象的符號,被看成是日本與韓國的投射,而完全忽略真實的滿洲實際的本質。
但這本書也解釋了我長期以來的疑惑,日本對滿洲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相較之下,作為最早擁有的殖民地,日本對台灣的研究就少了很多,少到很多日本人甚至不知道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因此,如果將滿洲放在日本與韓國之間的恩怨來理解,事態就明朗很多。很多所謂親日的韓國人,其背景極有可能是當年到滿洲的韓國人。對當年朝鮮殖民地的住民而言,滿洲國是他們的「應許之地」,朝鮮人可以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享受與日本人差不多的權利,這對他們而言不無吸引之處。雖然日後滿洲變成中國,許多朝鮮人只能回到故地,但在那段短暫期間,由日本官僚在滿洲所主導的經濟政策,確實相當程度影響了戰後的日本與韓國,這是這本書「遺產」的主旨。
當然,滿洲的遺產不只如此。就制度面上,當年在日本主導經濟的官僚與投身軍旅的士兵,後來在日本與韓國的政壇各自發展,帶入了滿洲的經驗。但滿洲所留下來的硬體建設,一樣成為中共豐厚的遺產。日本短時間內打造出來的工業與公共建設的基礎,成為日後東北長期傲視中國的憑藉,所謂「共和國的長子」即是此意。日本所建立的諸多工業設施與工廠,雖然在日本人離開之後,品質大不如前,但仍舊在中國內部數一數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大量下崗政策,讓東北從「長子」變成中國的鐵鏽帶,過往的光環變成沉重的負擔,但不可否認,日本在滿洲的遺產,仍是中國重工業的根本,這點沒有什麼改變。
此外,滿洲國相對於當年中國其他地區較為富裕的民生與較為自由的風氣,也奠定日後台灣與中國兩地僅有的自由苗火。說起來很弔詭,滿洲國雖然被國民黨與共產黨長年詆毀,但事實是當時在滿洲國生活的漢人,所擁有的言論自由,不比國統區或蘇區來的少,甚至有可能是最多的。這塊相對自由的土壤,孕育出了李敖,後來到了台灣,成為戒嚴時期少數可以公然笑罵當權的健筆。另一個則是劉賓雁,這位出生於長春的東北人,在滿洲國反日的時候沒有被日本人抓,卻在中共統治的時候當記者抨擊中共,被打成反動分子,從三反五反一路鬥到文革,後來離開中國,在美國病逝。這可能是滿洲國最幽微的「遺產」了,可惜這部分的遺產,並沒有太多人深入研究。
由於此書是韓國人執筆,他相當仔細的描述了朴正熙崛起的過程,以及韓國戰後在美蘇體制下的拉扯與朴正熙的抉擇。這段歷史台灣幾乎也側身其中,我很難不一一拿來與台灣對比。最大的差異,當然是韓國與台灣根本的制度落差。韓國雖然自李承晚建立以來就千瘡百孔,但至少還是個名義上的民主政權,需要有民意的支持,這跟台灣徹底在國民黨的獨裁體制內是不一樣的。但朴正熙在面對北韓的威脅與美國的「背叛」時,似乎是毫無選擇的走向了獨裁一路,不但在國內強烈的抗議聲浪中強行修改憲法,讓自己可以持續連任,更諷刺地將這部憲法稱之為「維新憲法」,於1972年十月解散國會,改組為「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以壓倒性的高投票率當選新憲法的總統,稱之為「十月維新」。
我不禁懷疑朴正熙其實不是根據他在滿洲國的經驗,而是他看到國民黨在台灣的例子。這實在太像了。
但朴正熙在經濟上的作為,可能確實有滿洲國的影子,比如韓國的五年經濟計畫,就可能參考了滿洲國時期的五年經濟計畫(雖然這種計劃經濟模式的始祖是蘇聯,滿洲國也是學蘇聯)。此外,為發展國防而以重工業為導向的經濟走向,可能也參考了滿洲國的經驗。不過對作者而言,最徹底的還是韓國在朴正熙統治期間(以及他死後延續的獨裁體制時期)所進行的一連串國民控制行為,像是定時要唱愛國歌曲、做體操、開反共大會等。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作為,比如要向國旗敬禮、做體操、唱反共歌曲等,類似的法西斯行徑,在戰後的東亞地區,仍一直延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共同的時代孑遺。
台灣人與滿洲國,其實也有牽連。當時日本為滿洲國營造的宣傳氣氛,不僅吸引朝鮮人,也吸引了一些台灣人過去。雖然以地理環境論,朝鮮與滿洲連在一起,自然過去的人數與影響的幅度都大得多,但台灣也有懷抱類似理想的人,想到滿洲那片天地來開創自己的人生,甚至進入滿洲國擔任官員。很可惜的,這些人在戰後國民黨主導的史觀中,幾乎消失不見。雖然後來有一些人物的事蹟被發掘出來,可惜的是,台灣並沒有更系統地去討論台灣與滿洲之間的關聯。主要的論述,反而是像齊邦媛這樣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