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終焉

海鯤遺音
Aug 5, 2021

最近有兩則新聞,看起來無關,但我覺得卻有很深的關聯性。

一是徐熙娣在微博遭中國小粉紅圍攻,只因為她在講台灣的奧運選手時用了「國手」一詞,被小粉紅視為台獨。但真正肉痛的,是這個效應一出,她在中國的廣告代言紛紛告吹,據說一轉眼就少了3200萬。雖然也有一說是廠商本就無意付錢,剛好趁此機會賴帳,但總之少賺的錢成為確實的損失。

這其實說明像徐熙娣這樣出身台灣,卻想用自己的政治取向當作利基在中國賺錢的方式,已經行不通。她後面所映射的親中泛藍的政治取向,在台灣已經愈來愈難立足,而國民黨在中國吃癟,也早就不是新聞。泛藍那種想要兩邊通吃的心態,在台灣之所以還有容旋之處,是因為國民黨過去的意識形態灌輸並沒有全部消失,「我是台灣人,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的邏輯讓國民黨勉強有點遮風避雨的空間。但出了台灣,就是無路可走,特別是中國。徐家姊妹迄今還能在中國有代言,享受「台灣藝人」的特殊地位,我覺得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小粉紅也許在奧運期間特別爆氣,但徐熙娣此事,以現下的景況,我覺得只是剛好而已。

就如劉仲敬所講,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利害關係完全重疊,僅有李登輝擔任總統的短暫時間而已。這個時間段的「中華民國」徹底放棄反攻想像、回歸現實,僅留下一個「國統會」的象徵單位。但很快「中華民國」就不符合台灣的需要,在失去「漢賊不兩立」的正統名分追求後,「中華民國」的存在迅速變得弊大於利,到這幾年甚至開始損害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徐熙娣遭到小粉紅圍攻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說明過去依賴「中華民國」存在的人,要不得徹底拋棄這個意識形態,要不被現在的社會現狀所拋棄。

另一件就是余英時過世。余英時可以說是「民國知識分子」餘脈的最後一人,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民國意識的終焉。

對我來說,余英時所繼承的那套理解中國的方式,實是「神州陸沉」之後才有的東西,究其根本,就是當年錢穆、牟宗三、饒宗頤等人在香港開辦新亞書院所發展出來的那套思想體系。換句話說,他們的思想,其實奠基在對「失去的中國」的想像。余英時可以說是最後一代的「失根文人」,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故鄉,到遙遠的異地去進行拼湊「中國」的工作。在他之後的年代,無論是在中國、台灣還是香港,都不會再有這樣巨大的離散感,即使台灣仍有不少外省出身的學者,試圖延續這種「中國」的認知,但最終他們還是得回到台灣自己發展出來的學術脈絡,或是試圖跟中國的意識形態接軌。而1950年代那批逃離中國的學人,他們在海外所建立起的一套學問,隨著時間流逝,最後也只能歸於無形。

「民國」所乘載的文化符號,無論是對普羅大眾或是象牙塔菁英,都不得不面臨社會的挑戰與推翻。今年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會上有出色成績,讓「中華台北」這個尷尬的名稱再一次變成問題癥結,相較於日、韓等國家的電視轉播有意識的使用「台灣」,更顯得本地用「中華隊」的稱呼已經不合時宜。「中華」到底是什麼?不被中國所認可,也不被其他國家所理解的名稱,在東奧期間,選手每次拿到獎牌後,面對升起的會旗乃至於演奏的會歌,都一再被提起、質疑並否定。台灣人沉浸在奧運獎牌數新高的歡樂心態下,我卻感覺到台灣在文化跟意識形態面向,會面臨極為激烈的震盪,所謂的「民國」、「中華」、「中國文化」這些戰後在台灣構建出來的意識形態,或許不久後也會隨著余英時一同走向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