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事本末

海鯤遺音
Oct 29, 2021

--

本書雖為八旗所出版劉仲敬新書,實為舊作。整理者三馬兄於書末提到,此書內容初為2008年劉仲敬以「數卷殘編」之名在網路上發表,2013年在中國出版。但想當然耳,該書出版必然有所刪減,根據三馬兄之標註,書中所載1949年10月1日以後的描述,中國舊版均無,2021年台灣新版補上。所以該書書名《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其實有誤,若以完整版本來看,劉仲敬的「民國」延續至1996年為止,多了近50年。

該書之所以成立,案劉仲敬說法,是因為他認為民國史缺少「憲制演變的歷史」。一直以來,劉仲敬即不斷強調憲制之於國家成立之重要性,只有憲制穩固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憲制之成立,不在成文法之出現,而是有足夠強大的共同體,其中出現得孚民望的統治者,建構穩固的統治正當性,這樣的國家才能在世事大局中屹立不搖。這樣的憲制能成型,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他就認為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都是僭主制度,所以君民永遠猜忌,上位者永遠以峻刑彈壓的方式控制人民,唯恐人民造反,因為人民並不認為統治階層天生有足夠的德行治理他們。這也是劉仲敬稱中國為窪地的理由之一。

然而,當西潮在19世紀末影響中國之後,中國在20世紀初經歷強烈的政治變動,滿清體系遭到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多數中國人仍不甚理解的民主代議制。而後民主代議制度又幾經震盪,至少在1946年到1947年間,中國的憲政體系以大總統權力集中跟責任內閣制的混血模式定型。這種模式雖然在中國很快遭到推翻,卻在台灣延續下來,最終構成今日台灣憲政體系的樣貌。

從書中內容,可以推測文章成形之時間,劉仲敬尚未發展出今日的諸夏體系,還在處於所謂「國粉」的狀態,因此此書雖然可以見到民國以來憲政不斷自我破壞的過程,但劉仲敬仍肯定1947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憲法》,雖然這個憲法在頒布後不久即進入動員戡亂時期,也就是進入戒嚴,但對劉仲敬而言,再怎麼樣,國民黨並沒有因此廢除此部憲法,即便後來在台行憲後已經與在中國時諸多不合,但也僅以增修條文的方式解套,劉仲敬認為「憲法所餘者,僅法統神秘性之尊嚴而已。以『臨時條款』為實質基本法,的確較遷就行政需要反覆修憲更能保護法統尊嚴。」(頁379)

然此中法統所繫,終歸是基於中華民國為中國全體的唯一政府,而國民黨遷台後,其法統根據,實是基於美國的承認。所以國民黨政府在退出聯合國時遭受頓挫,而與美斷交時稱「風雨飄搖」,其實風雨飄搖者非台灣,而是國民黨政府。在天然秩序下,國民黨之中華民國成為美國附庸,因此美國作為,動見觀瞻,至今猶然,可惜此書並沒有特別著墨。

或許劉仲敬當時有意強調國民黨所持之法統,對比中共全無法度,僅以暴力嚴加管控,更能步向正常國家道路。他提到「立憲形式民主仍能保持其植物性生命,足以守先待後,維繫無形態群眾仰式法統之本能敬意。…若無此植物性神經系統,或以理性建構思路一再摧滅之,強人『新威權主義』經濟起飛及社會分化之後,群眾原始力量將不能匯流為『以民主實質充實立憲刑事』燃料,反而將氾濫為馬加比式暴民政治,毀滅一切形式,歷史撥回原點。」(頁376)以他當時仍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台灣保存此一法理基礎,確實較諸中國為好。畢竟若以此思維論,中國不是在中共強力箝制下愈發緊縮,直至類似北韓1990年代的景遇,就是崩壞後變成無秩序的暴亂之地,呈現張獻忠式的人互食社會。此論後來在姨學圈子廣為流傳,不過劉仲敬對台灣的境遇則愈發保留。

此書最玩味者,是全書記載止於1996年台灣進行全民直選總統。對劉仲敬而言,台灣全民以直接民意選出最高首長,係「全面民主化、本土化更替完成。」(頁391)但對台灣人,或至少對我而言,形式上雖然如此,但真正的蛻化還要等到2000年以後,恐怕劉仲敬後來也不一定如此看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一位中國出身、心懷諸夏的人而言,「中華民國」在憲政上走到這一步,已經完全脫離對岸,轉換成只以台灣為主的法統。這是「中華民國」最後的價值,在此之後,只有慢慢退去,終由「台灣」完全取代。以2021年的時間點觀之,這個取代正在進行中,而讓「中華民國」完全偃息的關鍵一刻,會得利於中國的「一臂之力」。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