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海鯤遺音
3 min readMar 13, 2019

--

台北故宮特展─亞洲探險記 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八旗翻譯講談社的「興衰的世界史」,我買了大約五六本。「東印度公司」這一本是八旗最早上市,也是我最早買的。但我實在太懶散,最近才看完。

八旗之所以優先出版「東印度公司」是很有深意的,因為這本書所談到的主角「荷蘭東印度公司」跟台灣關係密切。當年佔據台南安平,建設熱蘭遮城的,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如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在世界分布的據點來看,台灣突然間就成了世界貿易網絡中的一個點,上接日本,下連印尼,還有西邊的中國當成貨物來源。僅是一個視野的變化,台灣的地位就毫不相同。

故宮博物院的特展「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才剛剛落幕。這個展覽幾乎與「東印度公司」此書相輔相成,完全對應。可以想見策展人應該也有參考此書(日文原書2007年出版),不過日本人早已用海洋貿易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發展,台灣則是到這一兩年才有點轉向,學術研究的落差令人汗顏。該檔展覽似乎沒有圖錄,希望故宮可以盡快出版,以補台灣缺乏這塊研究的缺憾。

歐洲的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是西歐得以主宰世界的重要推力。對財富的渴求,促使西歐諸國向外探詢世界的動力。而漫長的航線,則促進歐洲人應用科學的發展。從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所得到的香料、紡織品、貴金屬、茶葉、咖啡等商品,直接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也因為龐大的消費需求,反過來改變了生產地的經濟狀態。書中甚至告訴我們,貿易的蓬勃發展,不僅間接促成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也與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息息相關,最後甚至成為讓英國成為「日不落國」的重要引線。可以說兩百多年的「東印度公司」時期,形塑了後來世界的面貌。而台灣何其湊巧的,居然在這兩百多年間,曾扮演一個角色。

東印度公司最特別之處,莫過於到了後期從一個貿易公司,轉變為歐洲向外殖民的一個標誌。在作者羽田正筆下,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亞洲,似乎起源於歐洲與亞洲之間對國家主權認知的落差,但最終卻因此成為歐洲得以開始「征服世界」的主要破口。比如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的Robert Clive因為介入孟加拉統治者的政爭而得到領地,之後更簽訂條約,確定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軍事與保護權,自此東印度公司開始變成一個政權,隨後更被英國政府所接管,成為英國殖民海外的機關。

可以想見,這並不是英國人預期的發展,我們才會看到之後的英國殖民政策,往往傾向於保留既有的體制,甚至加強既有統治者的地位,只控制財政和軍事,用最少的人力,維繫當地最大的穩定。可以說這樣的制度,是起源於東印度公司的商業性格。

相較之下,明清帝國雖然輸出了許多商品(生絲、瓷器、茶葉),但整體而言,並沒有真正在東印度公司主導世界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鄭氏政權被清朝所滅之後,雖然恢復了海上貿易,但對中國本身的影響相當有限。後來限縮歐洲商人只能在廣州貿易的舉措,更進一步隔離了中國與歐洲接觸的幅度。但中國並沒有因此自外於世界的巨流,英國人為了購買茶葉而大量出口鴉片,成為日後鴉片戰爭的遠因。而這場戰爭,也通常被看作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可以說,整個世界都被東印度公司的發展所牽動,它成為理解世界局勢發展的重要核心。我想台灣不僅是因為曾在這個歷史當中而需要關注,某種程度來說,它也是理解世界大勢的重要參照之一。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