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前我很常去日本,但主要都去京都奈良,去東京的次數只有兩次,都是因為要看展覽,所以侷限在上野一帶,方便我去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我而言,大都會的景象永遠不會是我去日本的理由,光是京都對我而言已經太過「都市」,遑論東京,所以我一直不愛東京。
但不可否認,除了都會化的景象以外,東京仍有吸引之處。比如上野,即是一個有著許多文化交雜出來的特殊地區。上野公園與周邊的文化設施反映了明治維新後日本追求西方文明的努力,博物館、學校、動物園等藉由一座人工池與公園加以整合,但這個看起來應該是文化氣質濃厚的區域,旁邊卻又有著非常「下町風」的阿美橫町,充斥著燒烤、美式商店,很多上班族會來這裡喝酒續攤,反映戰後美軍帶來的文化與習慣,在表面的喧囂下,其實有著多重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
不過疫情之後來到東京,有個現象頗為顯目,就是「中國」的「侵入」。最直觀的就是中國餐廳,雖然日本人也會開很多所謂的「中華料理」,但當中也有不少是真正中國人開的店,甚至招牌上直接用簡體中文。除此之外,中國人任職的比重也愈來愈高,便利商店或藥妝店店員已經不稀奇,我在入關的時候,負責在外國人通關處協助排隊的幾乎都是中國人,旁若無人的在眾多入關的外國人面前大肆說中文,彷彿這裡是中國海關,我在飯店辦理入住的時候,飯店人員雖然別著日文姓氏的名牌,但卻講著一口兒化的標準中文,我不禁懷疑這是歸化的中國人。雖然中國人狂買日本藥品、電器的情況可能已經比較緩和(猶記我2019年在日本交換的時候,大阪的蘋果專賣店開賣iphone 11,幾乎都是中國人在排隊,每個人手上都買了十幾隻),但疫情以來,中國在日本的「浸透」已經進展到另一個層次,我認為嚴重程度可能跟台灣不相上下。
東京有種恆久的繁華感,相較於北京,東京的繁華感覺更為「紮實」,銀座的步行者天堂擠滿世界各地的遊客,上野燒烤餐廳從裡到外都是喧囂的客群,但這些繁華是否已開始質變?日本人是否有足夠的能耐抵禦可能的變數?我其實不甚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