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如何轉了彎

海鯤遺音
Jan 5, 2024

--

蔡英文任期將屆,鏡文學用張惠菁、吳錦勳、李桐豪等當代健筆,替蔡英文寫了一本八年總結。側寫政治人物的書總是塗脂抹粉,但這八年確實值得記上一筆。台灣有沒有在這八年「轉了彎」,可能各有解讀,但我覺得整體而言,在全球各國都經歷情況不等的倒退時,台灣還能維繫如常,已經是驚人而不可思議──雖然身處其中的多數台灣人,並沒有對此有什麼感觸。

真正意義的執政黨

蔡英文成功將民進黨轉化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執政黨」,用「當家不鬧事」的心態來管理台灣,以前在街頭上衝突的情境,變成西裝革履、進退有度。這點讓很多外圍的支持者心有不滿,他們覺得民進黨「國民黨化」,沾染他們所厭惡的國民黨習氣,尤其是擁抱「中華民國」這個他們一直亟欲擺脫的國名。但不同於陳水扁不斷挑戰底線,蔡英文選擇妥協出一個「中華民國台灣」,不僅僅是向所謂泛藍群眾伸出橄欖枝,更是向國際傳遞出台灣政權是穩健可信任的夥伴。

這不免引來一些人的不滿,有些「台派」厭惡蔡英文過度討好泛藍,導致忽略原本支持泛綠的草根民眾。但也因為如此,蔡英文在2020年得到創紀錄的高得票數,甚至高過2008年有著厭惡陳水扁情緒而獲益的馬英九。這固然有香港「時代革命」跟對手韓國瑜因素的反向催票,但多少說明蔡英文訴求民主自由的方針,在特定情境下,確實比單純的強調所謂的「台灣價值」要來得有效。

蔡英文成功將一個運動起家的政黨,轉變為可以治國的政治團隊,所謂的「英派」,多數是政務官系統的人員,然後帶有進步思維,希望藉由體制改造社會。所以蔡政府任內真正的衝撞,是對台灣價值觀的衝撞,也是書中所寫的核心內容,比如年金改革、同婚合法、非核家園、恢復一年兵役等,書中提到蔡英文不憚其煩,一再開會討論、折衝、修改,甚至漠視當下強烈的輿論反彈,只為了通過他心中覺得有益於台灣的政策。

蔡英文的專斷

但書中沒有著墨的是,在只有民進黨的情境下,蔡英文就顯得專斷。比如2022年的地方大選大敗收場,但少有人檢討,最初提名時就已經埋下失敗的伏筆。比如林智堅空降桃園,其實是一大敗筆,讓他脫離新竹的基礎,又衝擊了民進黨桃園當地的辛苦經營,即使論文事件沒有發生,民進黨也不太有勝算。但論文事件對蔡英文反而是有利的,至少追究敗選責任時,看起來責任不在他身上,但實際上由黨中央指派人選一事,已經注定2022年大輸的結果。

2022年地方選舉大敗之後,劉仲敬對此曾有過評價。在他看來,這是蔡英文的一場豪賭,如果蔡英文可以無視地方封建勢力,直接空投人選還可以獲勝,就代表「英派」成為實質控制黨內的最有力派系,成為南非非國大黨一樣的存在。地方選的失敗,帳面上雖然很難看,但對民進黨而言未必是壞事。維繫封建勢力才是保存台灣文化的重要關鍵,任何打破這種狀態的方式都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蔡英文的士大夫性格無法體認到這點,畢竟傳統的中國政治都習慣編戶齊民,編戶齊民的巨大動員力是所有統治者都迷戀不已的,但這是讓社會散沙化的嚴重破壞。這也說明中華遺毒的嚴重性,即使眼前為了追求共識,不得不有所容納,但終究要將其排除。

蔡英文的進步價值

另一個尾大不掉之處,就是蔡政府的進步價值。民進黨雖然是運動出身,但並非草根,最初的建黨人士,不是已經在黨外運作很久的政治工作人物,就是美麗島大審時擔任辯護的人權律師,其實是相當菁英的組成。當年黨外的支持者,多半也是過去的地主階級或知識份子,90年代又吸收了野百合世代的學生,就核心組成論,其實是非常菁英,議題也非常左派。草根的印象之所以出現,只是陳水扁的三級貧戶出身的強烈印象,成功吸引許多勞工或農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國民黨當時大打菁英牌,把民進黨塑造成粗俗無文,說只有鄉下不識字的農民才會支持他們,強化省籍的偏見與歧視。

但隨著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開始以完全不同的姿態重整後,民進黨又回歸到過去菁英為主的進步價值當中。扁政府八年間隱而未顯的野百合世代,在民進黨回到在野後再度出頭,重新標榜人權、性平、環保、社會公平等議題,那正是當年台灣甫解嚴後知識大量湧入,接受新天新地的一群年輕知識份子所擁抱的價值觀及理想。可以說這群人某種程度上塑造了蔡英文的政策架構,特別是性別平權跟反核,碰上蔡英文執著的堅持,使台灣在這兩方面的進展可以領先亞洲。

但與此同時,進步價值卻逐漸成為「台派」厭惡的對象,認為社運、環保、人權或性平等相關團體「軟土深掘」,無視台灣現有的困境與權衡,「既要又要」。最鮮明的就是藻礁與三接議題,環保團體為了跟民進黨叫板,甚至不惜跟國民黨走在一起,讓很多民進黨的支持者認為他們精神錯亂,為反而反,從此把環保團體當成準中共同路人。另一個讓蔡政府甘冒大不韙的同婚合法化也是一大窟窿,雖然很多同性戀對此表示感激,但LGBT+團體還是心懷不滿,一下子要求國外伴侶承認,一下子要求合法領養,現在最新進度是要求代孕合法化,讓男同性戀可以花錢購買女性的身體生小孩。這種明顯侵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包裝成性少數的「進步思維」堂而皇之的訴求,但民進黨卻仍舊覺得這是對的事情,要堅持。這樣一味把「進步思維」當成台灣唯一路徑的方式,很有可能會變成反噬民進黨的新困境。

終極困境

蔡政府八年落幕,意外也不意外,即將接手的賴清德陷入大選苦戰。說「苦戰」可能流於主觀,畢竟看長期的民調趨勢,賴清德自投入選戰後,支持率一直在三成五到四成之間游走,即使「藍白合」期間一度柯文哲有追上來,破局之後又回到原狀,與另外兩位候選人比起來,可謂相當穩定。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在於議題對賴清德而言較無衝擊,比如近來的老家事件,任憑國民黨和民眾黨強力追打,也影響有限,反而激起礦區子弟回憶起過去國民黨政權苛待礦工的過往。但壞事在於要拉抬支持也難有方法,只能依賴對手的失分。

其實政黨政治時間一久,自然會有各自慣常支持的族群,很難有大的板塊變動。台灣長久以來就是藍大於綠,蔡英文贏得大選都有強大的外在因素「助攻」,第一次是反服貿運動,第二次是香港「時代革命」。這次賴清德投入選戰,外部情勢影響有限,中國介選問題姑不論,基本上就是回歸傳統的選民比重下去拚搏。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的估算,實際上不脫原本台灣政黨格局,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國民黨與民眾黨之間的比重到底差異多少。

蔡英文長期的策略是擴大民進黨支持者的光譜,因此深綠急獨派對蔡英文實際上非常不滿。書中10個故事當中,寫的最沒底氣的就是「國家認同故事」,因為她這套概念在傳統支持者身上並沒有那麼吃香。我可以理解蔡英文需要權衡國家元首與民進黨意識形態之間的輕重,她必然要擁抱中華民國,但書中借史哲的口寫道:「當你把中華民國納進來,那你就是台灣的全部。」(頁294)我看起來還是不免有種「矮額」的感覺。好處是她確實收穫了一群「英粉」,很難說這些人的面貌到底是什麼,可能他們都是外省第二、第三代,與父母之間的政治傾向天差地別;他們天生認同台灣卻覺得被阻擋在門外,是蔡英文高明的話術讓他們得到委身台灣的憑藉,有些人可能甚至支持蔡英文但不支持民進黨,出現微妙的交集狀態。顯然蔡英文的「不一樣」,確實讓她的支持光譜與民進黨本身產生些微的交錯。

八年過去,這樣的嘗試,以元首而言,確實有高度與格局,但對選戰來說,卻不盡然有利。賴清德某種程度上因為當年的提名齟齬,反而讓他在這次選戰中「校正回歸」,可以比較準確的面對傳統民進黨支持者。這樣固然會讓某些不支持民進黨的英粉感到不適,但這便是真正考驗「決斷」的時刻──如果連這樣的妥協都不願意付出,蔡政府八年的苦心孤詣都不啻錯付。台灣人面對政治最大的問題,總是憑藉太多小聰明和不成比例的自我放大,前者讓他們無法虔敬忠實,後者則是念太多書導致的浮泛惡果。結果就是出現像柯文哲這樣的人,其實支持他的人多半跟他有著同構的特性,以為有學歷光環就覺得自己無比聰明重要,鄙視默契的法則與沿襲的俗例,口號上是巨人但行動則像侏儒。台灣無法像毛澤東一樣,齊頭式的鏟除一批冗餘的遊士階層,所以只能塑造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希望可以稍微扳回一點。

但學到民進黨套路的柯文哲何嘗不會依樣畫葫蘆,他甚至更進一步,將自己經營成邪教教主。所有柯粉無視他前言不對後語、錯誤百出、缺乏常識、苛刻待下,甚至明目張膽的討好中國,只要阿北現身,就是奉若神明。當然,中國在旁邊推波助瀾亦不在話下。但無論如何,民進黨就是得正視藍大於綠的格局,畢竟這樣的格局,除非中國垮台或是攻打台灣,否則不會有太大的轉變,這是台灣人耽於安逸的必然代價。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