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上映了馬可仕夫人的紀錄片「大權在后(The Kingmaker)」,這部記錄2014到2016年間的伊美黛‧馬可仕(Imelda Marcos)與他的子女試圖重掌菲律賓大權的一段切片,夾雜她與馬可仕的過往,反對者的訪問,交織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菲律賓現代史。
我看這部片到最後不寒而慄,因為我想到了台灣。台灣近幾年因為本土意識高漲,檢討國民黨過去作為的聲音基本上已經變成政治正確。甚至有種聲音說,如果當年國民黨沒有接收台灣,沒有殺害台灣菁英,台灣得以在當年就獨立建國,一定會比如今的台灣好上數倍,類似的言論充斥在我的同溫層。
但,真是如此嗎?其實菲律賓就是一個很可借鑑的例子。菲律賓在長達近400年的殖民統治後,終於在二戰後由美國放手獨立。從一個老牌民主國家獨立,又借鑑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這似乎是再好不過的光景了,但菲律賓從此就是一個強盛進步的國家嗎?如果是1950年代,可能是如此,當時大馬尼拉區有著媲美美國新興都會區的現代化建設,光鮮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當時菲律賓華僑是富豪的代稱,出手闊綽、衣著入時。如果那時的台灣人就已經有獨立的想法,菲律賓應該就是他們憧憬的樣貌。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一個「菲律賓人管菲律賓」的政權,最後會淪落到人民需要外出到他國幫傭,賺取微薄的外匯來維繫國家運作的程度。我們以為的優勢,比如菲律賓以英文為主要語言之一,人民可以毫無障礙吸收國際新知,頂尖學子可以直接到美國求學,直接與國際接軌。這到最後卻成為菲律賓人外出幫傭的「競爭力」,其實是很怵目驚心的。統治菲律賓的政治高層也是菲律賓各地夙有勢力的家庭,他們都是出身良好、念過美國頂尖學校、講得一口流利美式英文的體面人物。但,現在的菲律賓,還會是台灣人憧憬的國家嗎?台灣人會希望自己的國家變成菲律賓嗎?
此外,在看這部紀錄片的同時,我覺得我們對自己過去的苦痛真是太輕輕放下。過去我對馬可仕不理解,雖然知道他們家族貪婪成性,但並不清楚為什麼他們會如此遭到菲律賓人的唾棄。直到我看了紀錄片,才知道馬可仕在統治後期曾有過八年的戒嚴統治,抓捕七萬多名政治異議者,有超過三萬人遭到刑求,三千多人遭到非法處決。雖說比起台灣著名的38年戒嚴,這樣的時間與受害幅度似乎不怎麼樣,但要知道這已經對菲律賓人產生難以回復的重大傷害。而最關鍵的一擊,則是艾奎諾二世(Benigno Aquino Jr.)從美國經台灣(居然是經台灣,還坐華航,我都驚了)飛回菲律賓時,在下飛機公然遭到射殺,這件事情成為菲律賓人積極反抗馬可仕當權的主因。
但,菲律賓人有從此記取教訓,努力讓貪腐成性的政權導向正軌嗎?顯然沒有。1989年馬可仕死在夏威夷,1991年他兒子邦邦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便跳機回國,受到熱烈歡迎,促使伊美黛也跟著回菲律賓。從此開啟伊美黛第二次掌權之路。雖然馬可仕一家在全國的聲討中倉皇逃離,但如今他們卻是坐穩菲律賓的政治地位,努力要讓邦邦登上總統大位。看著紀錄片中他們是如何撒錢選舉、如何得到支持群眾的擁護,我都可以在台灣找到相似的身影。
最後,當紀錄片的時間點走到2016年總統大選那次,訴求庶民的杜特蒂異軍突起,成為黑馬,邦邦馬可仕角逐副總統位子卻遭到挫敗(菲律賓的正副總統是分開投票)。當我們以為伊美黛的崛起之路受阻時,卻發現杜特蒂實際上得到馬可仕家族的強大支持,是背後的隱形金主。杜特蒂表面上所謂嚴厲懲罰販毒的舉措,實際上是用來遮掩追殺政治異議份子的藉口。馬可仕的戒嚴政治再次降臨菲律賓,只是更為明目張膽。
看這種紀錄片,反躬台灣自身,我有時候覺得,台灣也許有很多需要批評的地方,但若跟其他類似經驗的國家比較,我們已經算是非常平順了。菲律賓的建國過程可以說是台灣獨派理想的樣貌,可是我相信不會有人想要台灣變成今日的菲律賓。有些台灣人說荷蘭人當年若一直殖民台灣該有多好,這話聽在與荷蘭對戰才獲得獨立地位的印尼人來說,可能會感到哭笑不得,而我更相信台灣不會想要變成印尼的樣子。對台灣而言,現狀總是令人挫折,可是某種程度上,我們又受人欽羨。如果台灣要繼續往前走,我們要走成什麼樣子,似乎沒有人有認真地想過。說起來,我們對台灣獨立的想像,跟在台支那人對共產黨的想像相差無幾,總是不切實際的抱懷美夢,而沒有好好看看歷史的教訓。這部伊美黛的紀錄片,應該要當成台獨主義者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