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的底氣

海鯤遺音
Jul 17, 2021

--

凌大為(David Pilling)的 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 其實是有點過時的書,即使是台譯版,也已經在2014年就以《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出版過,2020年的新版,只是多了一篇他2019年回日本的補述。

所以我有點後悔買了這本書,不僅是因為整本書的原來內容基本上停留在2014年(或更精確地說,2013年底),就算是增補的內容,於今來看都顯得無比過時。雖然這是非戰之罪,畢竟這兩年發生的事情天翻地覆,很多觀點看起來都像是明日黃花。凌大為怎麼樣也算不到,2020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日本被迫延遲夏季奧運會的進行,而好不容易2021年要開了,卻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變成無觀眾比賽,所有本來因應世界各地旅客的準備,乃至於投下去的資金,如今全都血本無歸。誰能料到今年去日本的國外觀光客,搞不好還不如1964年東奧的觀賽人數。

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作者洋洋灑灑寫了很多,還採訪了不少人,可是最終他仍不知道要如何定位日本,只能很便宜行事的說「1980年代,世人誤以為日本在經濟上堪稱所向無敵,2013年,把這個國家當做明日黃花也未免言之過早。儘管經歷過兩次『失落的十年』加上林林總總的問題,但是報導日本自此一蹶不振也著實誇張了些。」(頁407)幾乎等於沒有結論。我覺得這是西方世界對東方世界的認知侷限,他們永遠覺得東方有種不可言說的獨特性,以至於在面對日本或中國時,總會把某些作為視為例外。雖然作者多少意識到這種看法實是基於認知的偏見,但最終卻又忍不住將他不能解釋的現象,歸因在日本位處東方的獨特性。這種「東方是獨特的」概念,我認為是西方社會不自覺貶低東方的意識使然。在文化偏見的前提下,要看清日本何以走到今日,即使是凌大為,仍不免在一些既有的論點中打轉,既無新意,也無助益。

要去魅日本,最重要的就是看待日本跟其他地區並無二致。雖然日本就表象上看來,充斥很多矛盾之處,但基本上各地區都有矛盾的現象產生,日本並不是最多,更不是唯一。日本固然有所謂「加拉巴哥化」的說法,但這也不是日本獨有。最好的對照就是中國,中國為了控制輿論,一邊剽竊外國的技術,一邊防堵「外國勢力」,鞏固自己的內部壟斷市場。由於中國崛起的時機,許多技術層面已經不太有向上發展的空間,所以中國戮力在網路及半導體這種尚在發展中的科技,像是封鎖對外網路,養出龐大的騰訊與阿里巴巴帝國,甚至發展出一套只有中國在運作的網路宣傳操作模式。又或者是之前中國極力想要搶占先機的5G通訊架構,這都是中國風的「加拉巴哥化」。只是日本的「加拉巴哥化」往往下場不太好,但中國的「加拉巴哥化」會有好結果嗎?亦很難說。

雖然日本面對長期的不景氣,但日本的高生活水平仍然傲視亞洲,甚至絕大多數的國家。這種典型的矛盾論述,一直是討論日本經濟的爭執點。但就我的角度來說,我從不覺得日本陷入不景氣當中。日本的經濟雖然沒有像中國、韓國或東南亞那樣明顯的成長,日本的消費也有日益緊縮的感覺,但考量日本之前傲視全球的經濟實力,以及驚人的消費能量,與其說日本不景氣,不如說日本是從過去過大的牛皮慢慢回復到正常的狀態。只是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我們總習慣用太大的牛皮去表現出經濟的榮景,1997年的金融風暴一次,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一次,2008的金融海嘯一次。帳面上的數字雖然愈來愈大,但一般人愈來愈沒有感受到增長的好處,甚至在所謂的經濟榮景當中,過著更為貧困的日子。相較之下,日本也許帳面的數字沒有增加,但他們至少沒有像其他有著漂亮成長數字的國家那樣,被成長掩蓋社會實際發生的問題。

也有評論者認為,與其說日本不景氣,不如說日本已經步入另一個經濟發展的階段,在沒有數字上經濟成長的情況下,還是能夠維持高水準的生活,物價平穩(雖然書中一直提日本通縮,但實際上日本物價已經有微幅的升高)、治安良好,所有公眾服務運作順暢。作者也在書中提到,日本當局並不是毫無作為,為了刺激成長,日本也做了很多相應的措施。當然,日本並不是沒有承受代價,比如整整一個世代的日本人無法找到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只能在各種「派遣工作」上打轉。經濟困窘使日本人物慾降低,過去日本人愛買名牌、一擲千金的時代一去不返,也缺乏動力跟人交往,生育率也相當低迷。但這種情況不是只有日本才有,經濟後進國如台灣、韓國、香港等,都有類似的問題。而日本所面臨的問題,基本上也都是亞洲後進國家都會碰到的,所以日本的應對措施,無論成效如何,也都成為鄰近國家的借鏡。

凌大為寫作此書時,最想討論的,顯然是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日本除了受到地震跟海嘯的衝擊外,最受國際注目的,莫過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雖然10年過去,日本對於如何處理遭到輻射污染的水跟核電廠周圍區域等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的方案。但除卻書中批評東京電力公司之外,我們也得承認,不只日本,基本上這種核災問題,目前為止都無法有什麼比較好的解決方案。蘇聯發生的車諾比核災,也只是用個巨大的水泥盒子將爆炸的電廠區域封住,並永久淨空附近的區域。我甚至驚恐的發現,該電廠實際上一直運作到1996年,因為烏克蘭的電力需求,讓他們無法放棄車諾比電廠。如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處理核能事故,日本也不可能例外。就算日本沒有昏庸的官僚、沒有疊床架屋的機關,福島核災的後續也不見得會有比較好的處置方式。如果因為「這可是日本」而將處理事故的方式特別看待,對日本而言也不盡公允。

如果把時間拉長,我會認為,日本在「黑船事件」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條路使他在近代史發展中顯得格格不入。劉仲敬認為,日俄戰爭是日本走向的關鍵節點,如果日本敗了,他的下場就跟當時的清政府沒有太大不同,但因為日本戰勝,使日本深感自己「脫亞入歐」的路線有辦法成功,也才會有後來一連串的事情發生。但若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日本終究不是最關鍵的,他所作所為只對自己影響最深,其餘的部分,即使沒有日本的介入,可能還是會有類似的發展路徑。毋寧說,日本因為當時的「決斷」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大的損失其實是日本自己。如果我們要以人類文明的「永續經營」來看,這不會是對日本最好的路線,但跟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又已經是最好的樣子了。日本的「底氣」,或許只是因為周圍國家,特別是中國,實在過於窪地,導致日本顯得尊爵不凡。

末了講個題外話,之前我深信不移的未來人預言,唯一我幾乎不信的,就是跟日本有關的部分。很多人看衰日本之後的發展,而且篤定日本首都圈一定會發生嚴重的災難,這點我一向很保留。日本人總愛往最糟糕的方向設想,有助於日本的防災心態,雖然最近講這話不免有點打臉(日本今年梅雨大雨成災,靜岡縣還發生嚴重的土石流),但我相信整體而言,整個泛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還是相對安全的地方,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政治情勢。如果說日本真有什麼底氣,我覺得日本吸取教訓的能力,還是比鄰近國家來得好,就算日本做錯了,但他們會努力避免一錯再錯。這是我認為真正珍貴之處。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