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撰文提及中國的「金融地上水系」已然枯竭,「地下水系」何去何從則卻沒有明說。但何謂「地下水系」?文中其實毫無提及。明面上兜不起來的數字都轉入地下?如果轉入地下,那所謂的「地下」又是什麼?這部份似乎只有參與其中的人有辦法知道一鱗半爪,局外人似乎永遠難以知道。
但無論中國的金融到底是在「地上」或是「地下」,真正的關鍵,其實是對中國崩潰的預測。范文的問題在於,即使中國在各方面都顯現出行將崩潰的狀態,但中國何時崩潰,卻難以斷言。我一向對「崩潰論」非常保留,比如前陣子因為中國忽然全面「躺平」後出現的大規模感染亂象,很多人認為這是崩潰之兆。但與此同時,中國的軍機依然天天飛台灣,對台灣的文攻武嚇毫無趨緩。所以我覺得,即使我們看到中國人苦於躺平之後的種種衝擊,但應當對中國政府本身並無太大的影響,甚至可以因此省下大筆的退休金與醫保的支出費用,反而是一利多。地方財政破產、企業經營受到衝擊,乃至於美國祭出大量制裁的作為,都很難傷到中國政治中樞的筋骨。中國最大個關鍵不在何時「崩潰」,而是何時「自取滅亡」。
所以與其討論中國的崩潰可能,我反而覺得,對台動武才是中國的下一步,只是時機點為何。美國現在已經明言可能是2025年,我覺得有相當參考性,但我對於時間的預測更為悲觀。2025年有可能是中國在一切「騙台灣」的行徑都不成的情況下不得不然的最後關頭,但如果在此之前,中國就可以藉由分化、煽動跟窩裡反的方式達到他的目的(或部分目的),或許就不用等到2025年。反過來說,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勢力,不斷加大對台灣的支持(或云介入),也正是希望讓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可以一路壓制到中國無法承受的臨界點。
美中兩方其實都在不斷逼迫對方出手,看誰要當開第一槍的人,只是美國用的是經濟圍剿,而中國則是用具體的挑釁。就贏面上,中國必然劣勢,所以中國只能誘使美國先出手,好讓他們師出有名,一旦開啟戰爭的責任不在我,即使輸了,中共也可以用一套話術自圓其說,就算因此「崩塌」成類似北韓的狀態,也可以繼續統治下去。美國需要中國開第一槍,則是英雄的大義名分使然,當然,這種大義名分也可以用「製造」的,像是中國間諜氣球,我猜想美國其實求之不得。如今不斷傳出蔡英文訪美的風聲,可能是另一個催化劑,強踩中國紅線,看中國是否會給出「中國式最後通牒」之外更進一步的回擊,一旦中國按耐不住,就是美國「歡呼收割」的時候。
夾在中間的台灣,就如明居正所說,「空前難受,但也空前安全」,不過所謂「難受」可能只有密切關心國際情勢的人,多數人應該是渾然無所覺。「安全」則略為曖昧,無戰事的台灣或許「平靜」,但決不是「安全」。真正的「安全」,或許要是真的開火之後。這種說法或許帶有一點赫胥黎式的悖論,但就如烏克蘭真正遭受俄羅斯的炮火,才真正催生出一個「烏克蘭人的烏克蘭」,台灣也需要真正的炮火,淬化出「台灣人的台灣」。需要戰爭的,其實是台灣。
如果中國到最後終究沒有打台灣,對台灣可能並不是最好的結果。台灣內部的認同問題若缺乏中國入侵的出口,可能會產生其他的問題。認同是建立國族意識的重要關鍵,但台灣目前的困境是缺乏「決斷」事件來釐清目前許多模糊曖昧的立場。相較於鐵板釘釘的紅統支持者,很多高舉愛台灣,但言語行動卻頗為曖昧的群體,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比如有貌似拒斥中國的意識形態,但歡迎大中國主義退伍軍人言論的網紅,或是崇尚進步價值,卻會用「台派」來罵人的前政治人物等,我們也許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他們看成是偏向台灣價值,但終究無法分辨,這只能當台灣真正面臨中國攻打的關鍵時刻,才能夠透過他們的「決斷」來判斷。沒有戰爭,台灣人或許還是可以維繫目前的社會氛圍,但我認為這不是好事,而且終究要以其他的方式產生「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