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轉變

海鯤遺音
May 24, 2023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東洋經濟》討論國民黨何以從過去的反共政黨,到如今變成「親中」政黨(台湾の国民党が「親中」と呼ばれている数奇な経緯─敵対していた中国共産党との協力は約20年前に),該文翻譯為中文刊在關鍵評論網。我覺得光是從題目來看,就相當有趣,小笠原顯然對台灣的民情非常熟悉,因此他可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直接將國民黨冠以「親中」之名。但說實在,國民黨的全名「中國國民黨」早已明示自身就是中國本位的政黨,無論他們對中共的態度如何,國民黨從來是「親中」的,沒有改變。小笠原的題目,可以說這是在台灣脈絡下把「中國」等同於「中共」的概念直接使用。我反而好奇,如果是單純的日本人在看這樣的內容,是否會覺得小笠原的用語邏輯不通。

顯然小笠原核心的關懷,是探問何以國民黨從過去的「反共」轉為「親共」,特別是國民黨過往的統治一向高舉反共旗幟,更屢屢用共諜名義將人構陷入罪,為什麼後來卻有這麼大的轉向,不僅與中共來往甚密,甚至自我標榜成可以與中國和平共處的名目。

小笠原雖然提到連戰出訪中國的關鍵時點,但他並沒有進一步深論背後的因素。於我而言,國民黨的轉向有外部與內部兩個因素的影響。外部是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反共」的立場,陳水扁政府繼承李登輝政府的兩岸路線,雖然不再將中國視為爭取中國正統的敵對政權,但也不願與中國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如果向前追溯,其實是源自於蔣經國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其實早期民進黨並沒有對中共有那麼大的戒心,在國民黨仍堅守反共立場時,民進黨反而希望可以增進跟中共的對話,突顯與國民黨的不同之處。然而民進黨執政之後,陳水扁便繼承了「蔣─李體制」在對中關係的態度,再加上中共將矛頭轉向民進黨的台獨政策,想要拉攏國民黨,在野的國民黨便順勢轉向,變成積極接納中共的立場。

至於內部因素,則是基於對國民黨自身利益的維護。中國改革開放後,台灣與香港成為最早嘗試進入中國投資的「外資」,而許多國民黨籍人士就成為當中牽線的掮客,甚至本身也涉入其中。國民黨無法在台灣執政也許是政治上的挫敗,但在中國經濟上升期的時候,他們的在野身分反而方便「做事」。小笠原提到連戰訪中後所開啟的經濟關係合作,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2005年連戰訪中毋寧只是檯面化而已。當國民黨在經濟利益上與中共掛勾後,親共路線便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也因為馬英九政府期間對中國大開門路的舉措,不管民進黨願不願意,最終都走到了「反共反中」的路線上。說實在,縱然民進黨在立場希望台灣獨立,但不一定與「反共反中」的概念綁死,這樣的概念,毋寧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強迫民進黨最終成為反共反中的代表政黨。中共基本上完全接收國民黨在戒嚴時期打壓台獨的說詞(但刪除反共的內容,以前台獨跟共匪是綁在一起講的),又用經濟利益拉攏國民黨,「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但結果就是,民進黨在蔡英文執政八年間,變相成為維繫中華民國道統最重要的角色,而國民黨反而成為共產黨在台灣的代理人。

事實上,民進黨不僅成為維護「中華民國」的政黨,更取代過去的中國國民黨,逐漸轉變為台灣長期穩定執政的政黨代表。過去民進黨是街頭政黨,習慣用直接對抗的方式處理重大的政治議題,被人認為「草根」,缺乏嫻熟的行政官僚與長期的國家政策。然而,蔡英文入主民進黨以來,民進黨逐漸從「草根」形象轉變為中產形象的政黨。一方面蔡政府以高明的外交手腕,穩定台灣的國際地位,並趁著中國「戰狼外交」聲勢重挫的利多,重新獲得國際主流社會的重視。再者內政方面,蔡政府在第一任的退休制度改革雖然引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但這也意味著民進黨已經開始對台灣長期發展進行擘劃,不試圖追求短期眼前的選舉利益,這也比較容易贏得企業界對於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在與政府打交道時,願意釋出更多的空間跟民進黨互動。

當然,這樣的轉變,很容易被左派視為「官商勾結」或「墮落」,特別是民進黨過去長期與各式社會運動的關係,更容易使這些社會運動的參與者有被背叛的感覺。但與此同時,社會運動在許多面向上也面臨嚴重的汙名化,特別是環保、動保等過去享有台灣社會高聲望的社會運動團體,在轉向與國民黨尋求合作後,反而引起立場搖擺的懷疑。

而民進黨對地方的經營,也容易汙名化為「同流合汙」。弔詭的是,國民黨長期與地方勢力相互嵌結的狀態,這幾年反而遭到刻意的忽略,我其實多少懷疑這是中國長期統戰的成效,中國統戰的另一條路線,便是試圖打入地方核心圈,而這些地方,過去也常是國民黨所把持。但無論如何,地方政治其實是台灣政治生態的核心,即使跟日本或東南亞等地的政治勢力比較起來,台灣已經削弱很多,但仍舊扮演相當的角色。當民進黨需要與這些地方政治互動、合作,而非對抗時,也說明了民進黨邁向長期執政的準備。

另一方面,在「執政黨」形象逐漸被民進黨所奪走的情況下,國民黨反而呈現出無法定位的曖昧狀態。在本質上,國民黨仍舊是一個弱化版本的馬列式政黨,跟中共一樣是封閉的少數人密室決策,所有的事情都是黨說了算。但是因為國民黨是「弱化」版本,所以無法像中共那樣有強大的控制力,民主化後附加的形式也不可能驟然拋棄,便呈現出四不像的尷尬狀態。過去國民黨成功在台灣形成一套「官、商、學」統歸於黨所管轄的結構,只要顧好黨內的既得利益階層,就可以讓整個政府有基本的運作。但這件事情隨著民主化不斷打破,李登輝採用「外掛」的方式,用國民黨黨營的資金另外架構出了一個利益結構;馬英九則藉由深化中共的連結,試圖重新建立國民黨的權力運作方式。但其結果,便是國民黨在台灣的固有結構遭到不斷破壞,其菁英治國、經濟掛帥的形象也不停崩壞。國民黨遲遲無法在變化的局面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或許也是國民黨不顧一切要往中共靠攏的根本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