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搬到嘉義幾個月了,有點瑣碎的感想。
首先,嘉義的物價並不低。這或許是長期的成見,覺得台北物價高,中南部物價比較低,但實際上並不然。即使單就食物而言,中南部也沒有比較便宜,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外食要有主食有湯,吃起來其實跟台北差不了多少,反過來說,如果硬是要便宜的吃,台北也不是不行。比方說,去嘉義必吃的火雞肉飯,尋常一碗40到50元已經是常態,加碗湯、小菜什麼的,就跟台北差不多。更不要說嘉義早就有一堆設計感十足的文青小店。
至於整體生活開銷,也很難說比台北低廉,但整體環境不如台北,卻是殘酷的事實。在嘉義很難有平整通暢的人行道、班次密集的大眾運輸,公共建設雖然有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設施,但除了美術館開幕沒幾年,保持得還不錯之外,其他都有明顯的陳舊感。大體而言,嘉義市像是一切齊備,可是沒有維護得很好,就像嘉義車站,雖然站前重新規劃,感覺設計感十足,可是一旦離開車站範圍,就是年久失修的人行道跟到處亂停的機車,好像事情只做了一半。
嘉義的交通也是異常混亂。舊市區因為道路很窄,所以雖然劃設為單行道,卻允許機車雙向通行,結果機車就像四處流竄的蟑螂一樣到處亂騎亂停,更不要說會禮讓行人,特別是老人騎機車。另外,市區也沒有像樣的人行道供人行走,就更別說是騎樓。我才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抱怨嘉義過於觀光化,實在啞然失笑,連人行道都做不好的城市,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在發展觀光。
但嘉義確實某種程度上,走上像是台南那樣的文青路線。很多老房子整理之後開了時髦小店,賣著一些除非出來玩,否則很難買下去的昂貴商品。我其實很樂見這些老房子有整理,畢竟嘉義處處顯露出一種繁華已逝的破落感,以前裝飾細緻的診所,現在大都大門深鎖,乏人照顧,還有很多長年閒置的房子變成垃圾場,或是拆掉房子出現的畸零地成為收費停車場等。之前中山路上的老字號書店決定收攤,引起許多嘉義人感慨,但在此之前,嘉義熱鬧大路上的書店就已經收得七七八八,不僅感慨嘉義撐不起一間較有規模的書店,幾乎只剩下車站前的墊腳石。所以還有文青小店要來開,說起來是好事。只是這些店好像並不屬於嘉義在地,他們販賣一種小鎮情調,骨子裡仍舊是台北那種都會性格,我每日經過也沒有走進去的慾望。唯一的例外我認為是花磚博物館,主事者確實有心收集台灣的老花磚,也經營成嘉義某種特殊的觀光賣點。但除此之外,就跟台北或台南沒有太大的區隔。
但真正關鍵之處,在於嘉義缺乏硬體的持續完善。在阿里山線終於重新營運之後,據說嘉義要爭取現有的BRT公車線改為輕軌,立意雖好,但如果嘉義人連好好走路的環境都沒有,又怎麼可能讓更多人願意去搭乘大眾運輸。現任市長做了四屆任期,看似做了很多,但實際住在其中,反而讓我看到更多面子工程之外的匱乏感。當然,嚴格而論,除了台北市以外,其餘縣市的公共基礎建設都是嚴重不足的,即使像高雄那樣花了那麼多錢蓋輕軌、調整人行道,但比起台北,還是嚴重的落後。我也多少可以感覺到當中難處,錢少了固然做不成事,但有錢了就立刻吸引許多蒼蠅想要分一杯羹,台北市有著中央政府壓陣的特殊環境,才得以比較「正常」做事情。這幾乎可以說是台灣窪地化最深刻的表徵。而作為一個傳統地方勢力緊緊鞏固的城市,卻是這樣的市容跟建設,就可以知道台灣所遭受到個侵蝕有多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