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信佛的人很多,佛教教團也頗有勢力,學者江燦騰曾半帶諷刺的提到台灣有「四大山頭」: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濟,還不包括其他大大小小的教團,以及台灣山上尋常可見的豪華寺廟,足見台灣佛教發展之興盛。但台灣人多半只跟著師父念佛吃齋,頂多打坐行禪,但對台灣佛教的發展,基本一無所知。就算知道,也當成鄉野奇談,並不重視。這固然是長年台灣忽視自己歷史,一味偏重中國的結果,但長此以往,確實讓台灣的佛教出現一些「亂象」。比如說,前陣子萬華龍山寺封爐,讓許多民俗界人士相當反彈。所謂減低空氣污染,只是表面的說法,實際上的「恩怨情仇」,正是基於台灣佛教複雜的特性所致。
我過往也對台灣佛教史很不了解,但因為工作所需,不得不多少涉獵,且有幸可以聽聞闞正宗教授的台灣佛教史課程,才對台灣佛教史稍有認識。闞正宗教授長年研究台灣佛教史,並做大量田野調查,我覺得可稱台灣佛教研究第一人。在台灣,做台灣佛教史研究是很有難度的,其中眉眉角角很多,所以能堅持到如今,非常不容易。當然,這篇文章,充其量不過是我的零星記憶與胡亂念書後的一點感想,如有錯謬,自然是我的責任,與老師無關。
就我的認識,台灣佛教發展,可粗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是清代由中國移民所帶入(話說很多民俗工作者還是廟方的說法,很愛講「明清時期」,但嚴格來說,真正明朝統治過的地方,只有澎湖。台灣怎麼算都應該算清朝,鄭成功雖然自奉南明正朔,用年號「永曆」,但同時間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康熙朝的範圍了。明明都已經康熙年間了,卻說自己是明朝,不覺得很錯亂嗎?)。這段時期的台灣佛教,基本上就是清代中晚期佛教情況的延伸。清代佛教雖然興盛,但核心的佛教價值已經不存,滿洲宮廷推崇的是藏傳佛教,民間的漢傳佛教則與道教,甚至是民間信仰混和(比如羅教、白蓮教),呈現佛道不分的狀態。這種狀態也原封不動移植到台灣。因此早期台灣佛教是很紛雜的,基本上佛道不分,而且沒有傳承佛教義理(因為中國本土就沒有)。當時的出家人,多半是所謂的「香花僧」,也就是專門替人辦法事的僧人,這種專門以進行法事科儀,以此為生的僧人,現在在台灣各處的殯儀館仍很常見。台灣信仰研究中所提到的齋教,其實可以看成是漢傳佛教衰退後的樣貌。雖然我沒有進一步的查核,但我相信台灣佛教的主流源頭福建、廣東一帶,在清代中後期,其實也沒有真正傳法嚴謹的寺院叢林,跟台灣的情況不會落差太大。
第二段則是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在割讓給日本統治之後,日本一開始對於台灣的宗教信仰採取放任的態度,並嚴格禁止日本佛教來台傳教,因此台灣的宗教環境,與清代沒有太大的差異。但自從西來庵事件(1915–1916)爆發之後,日本對台灣宗教的治理方針大幅轉變,進行全面的清查與介入,也讓日本佛教體系進入台灣,後來更進一步強迫台灣的佛教寺院歸入日本的佛教宗派,試圖讓台灣的佛教系統變成日本佛教的附庸。但大體而言,日本佛教系統與台灣佛教系統基本上仍是各自為政。日本佛教主要是提供日本人信仰,寺廟的地點也多半在日本人為主的區域。日本佛教對台灣佛教最大的影響,應在於日本佛教的學術化。由於日本佛教模仿西方基督教的方式,建立佛教研究的學術體系,開始以客觀的角度去研究日本佛教的歷史與教理。這樣的學術化建立也影響了台灣佛教,許多台籍僧侶因此遠赴日本就讀佛教宗派開辦的學校,甚至進入佛教系統的大學研究,成為第一代知識份子化的佛教僧侶。
日本佛教的學術化,也同時影響了民國以後的佛教界,有一批有志於復興佛教的僧侶與功德主,在中國建立類似的教育機構,希望可以重新建立中國的佛教思想體系。而這批人,後來也成為戰後台灣佛教思想上的發展核心,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段時期。這段時期,一方面是國民黨所掌握的中國佛教會,牢牢掌握台灣佛教的一切資源,主導台灣佛教,使台灣佛教面臨政治上的高壓。另一方面,中國佛教會主導的改良佛教思想,將台灣本來的佛教系統、日本的佛教體系,皆排斥為非正統的佛教。在這樣長期洗腦下,許多傳承自清末佛教體系的傳統寺院,不免會覺得自己的佛教是「非正統」、「混雜不純」,企圖向所謂的「正統佛教」靠攏。但台灣所謂的「正統佛教」,其實也是民國以後才發展出來的產物,就論時代長遠,可能還比不上台灣傳統佛道混雜的系統。所謂「正統」,就跟國民黨說自己是中國正統一樣,不過是種話術。
遺憾的是,在政治威權的主導下,台灣人多半沒有選擇的餘地,而成長於這段時期的台灣人,往往也盲目去相信國民黨所宣稱的權威的標準。這不僅使多數台灣人對自己的歷史一無所知,甚至拿著錯誤的洗腦認知當作唯一的標準。很多台灣人不解為什麼中國人對中共的說法深信不疑,但我們其實也是類似的狀態,一樣很多人對國民黨虛構出來的講法深信不疑。即使台灣民主化這麼久了,所有的資料都可以隨意取得,多元意見可以併陳,我們心中以為的正確想法,依然根深蒂固。這就可以說明,何以萬華龍山寺要把香爐給封掉。因為在所謂正統佛教的概念下,燒香拜佛是「不文明」的行為,這也可以從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濟這四個典型的佛教山頭可知,他們基本上是不燒香的,至多是點蠟燭。
但在傳統台灣的信仰中,「香火」是極為重要的核心,一切的信仰行為,皆是圍繞「香火」而展開,所以「滅香」這一舉措,對於理解台灣傳統信仰的人而言,自是難以理解。但如今廟宇的主事者,多半成長於國民黨主導一切話語權的年代,一旦他們對「正統」的迷思不除,這種邏輯錯亂的狀態,就只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是即便研究台灣佛教史,也不見得會意識到的問題,所謂台灣人之悲哀,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