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蔡依橙講台中,我也想分享一點自己的經驗,畢竟我也在台中紮紮實實活過18年,雖然之後只是蘸醬油般的偶爾回去,但我總是以台中人自居,台中的不好,對我而言遠比台北的不好更讓我在乎。
文中提到台中的水質,我的經驗是,台中的水確實比台北難喝,我家雖然不買水,但也得買濾水壺過濾,濾出來的水還是比台北的難喝,台北的水有時甚至可以喝出點甜味,台中卻只有不太愉悅的澀味。
台中確實會出現有顏色的自來水,但我的經驗很少見。我印象最深的是九二一地震後兩三年,有一次台中大停水,停了很久,因為原本供給台中的石岡壩還沒修復,台中只能從外縣市調民生用水,實際上是工業用水借調。因為當時一直下雨,原水濁度很高,懸浮物遲遲無法降到可以供水的標準。後來勉強供水了,流出來的就是黃黃的顏色,我印象中好幾天都是如此。
當然,這種水質不會拿來喝,但即使是用來沖馬桶之類,也會對排水系統造成負擔。總之,台中人也許不一定動不動就出現黃色的水,但乾淨的水也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
供水可能會有地區的差異,台中骯髒的空氣就是普遍的問題。雖然盧秀燕當年號稱要讓台中空氣變好,還以此上位。但事實上,無論是誰當市長,台中的空氣一向都差強人意。以前胡志強主政的時候,台中的上空甚至長期壟罩一層霾,如果從沙鹿海線開台灣大道進台中,從大肚山上遠遠就能看到。我是一個有著嚴重呼吸道過敏的人,以前每到季節轉換,就會有嚴重的過敏反應,鼻涕眼淚直流,而且鼻塞到無法睡覺,不得不去看醫生(現在想想,我可能都在吃抗組織胺)。這樣的症狀一直要到我到台北才緩解,原因無他,因為台北的空氣確實比較好。
台中的道路規劃倒不是最糟的。畢竟出了台北市,基本上都很難找到寬敞連續的人行道,就算有人行道,也不免停滿機車跟障礙物。以我的經驗論,唯一有比較明顯進步的,應該是高雄,但也只侷限在部分區域。台北人雖然對巷子裡那個只用綠色油漆塗一塗的「人行道」極為不滿,但在我眼中,這種人行道都已經是很不錯了,畢竟台中的巷道連用綠色油漆塗一塗的可能性都沒有。
其實台中市在林佳龍任上,曾在沿著捷運的路線重新規劃寬敞的人行道,並嚴格限制機車停放,應該是鼓勵附近的居民可以用走路的方式去搭捷運。但這樣的規畫在他下台之後就沒有後續,至少我沒有看到。但台中人基本上也不太走路,雖然台中多了一些可以散步的地方,比如某一段的柳川跟綠川(順道一提,這也是林佳龍任內規劃的事情),但不足以讓台中人像台北人一樣會用步行移動。
同樣的道理還有搭公車。台中的公車算起來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但等公車的地方還是險象環生,往往可以看到乘客站在馬路旁邊,被各種停放的機車或汽車包夾。台中市其實有一陣子很頻繁蓋公車亭,但那些公車亭除了占空間以外,其餘的用處不大,甚至連美感都欠奉,一如長期佔據在台灣大道上那些大而無當的前BRT車站。
其實過去台中最糟的是台中車站,在新車站還沒有啟用前,台中車站周邊的狀態,混亂到幾乎難以相信這是台灣第三大城應該要有的樣子。不僅道路路線混亂、人行道欠奉,而且台中車站周邊是沒落已久的區域,到處都可以看到骯髒破舊的街屋,彷彿台中已經頹疲凋零,建國市場一帶尤其如此。所以建國市場清拆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大的感覺,畢竟對我而言,建國市場更像都市之瘤,拆遷於我而言不盡然是壞事。新站啟用後,雖然周邊環境有跟著調整,但因為公共建設的水準不佳,所以看起來像個沒有做好的工地。林佳龍時期的後續改造規劃,我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在進行。畢竟盧上台後,還反過來毀掉一些本來已經施工完成的部分。
每每講起台中,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但這多半又是台中人自己的選擇,怪不得誰,只能說自作自受這事,台中算是受得夠嗆。但台中人有沒有自覺呢?我覺得普遍是沒有的。台中每在全國性選舉中,都是著名的搖擺區,顯見台中人的投機性格。這種心態的市民,自然也就反映在台中這種「中途半端」的規劃與品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