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巴爾幹

海鯤遺音
Nov 4, 2020

--

劉仲敬的「民族發明學」系列終於上市,第一本就是很硬的巴爾幹半島。不過,如果是真正想理解巴爾幹半島近兩百年歷史詳細過往的人,這本書應該無法給得太多。對我來說,劉仲敬毋寧是借巴爾幹半島的過去去預示台海周邊的未來。這個企圖在書最後的附錄其實就相當明顯。

若以劉仲敬的觀點,所有民族都是「發明」出來的,任何所謂界定民族的客觀條件,什麼語言、人種、文化、宗教,都只是充要條件,真正的關鍵條件,其實是政治上的需求。只要政治上的需求強烈到可以促成一個民族的產生,那他就會產生,不管自稱為同一民族的人,中間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性。

對姨學信徒來說,這其實是很基礎的認識,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其他人而言,或許是相當驚世的言論。畢竟就算是「想像的共同體」,都還是會有一些外因促成,強調所謂的共識。但對劉仲敬來說,這步其實也可以免,只要關鍵的少數人認為需要發明一個民族來獲取更大的政治權力,之後基本上只是手段跟時間問題。

若用這種角度理解台灣,「台灣民族」的建立就顯得理所當然。而且更進一步論,目前台灣所面臨的政治光譜歧見,其實也是民族發明學的過程中必然會經過的情況。從過去國民黨統治下的「我是中國人」,到李登輝統治時期轉變的「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到如今的「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巴爾幹半島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也歷經了類似的過程。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劉仲敬的詮釋解消了我對現狀的怨懟,並且對日後台灣會如何發展有更明確的想像。畢竟人類歷史的發展路徑大同小異,就算這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翻天覆地,但依循的模式並不會因為在歐洲或在亞洲而有什麼不同,只是先來後到的差別。

甚而有些事情在參照之後,就有更明確的認識。比如繼承帝國遺產的現代化國家,基本上都要走向分裂的過程。所有執拗不願分裂的國家,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活在過去。比如印度繼承了英帝國的封建契約,所以如今印度各邦各自為政;而中國繼承了清帝國的領土,卻丟棄了依靠聯姻、宗教傳統、血緣等古代的羈靡關係,試圖要用只建立在當權者意志下的「民族」來拘束整個疆域,中國注定永遠只能憑恃極權統治來維繫巨大的領土與人民,如果要民主化,必然要走向分崩離析的民族發明路徑。

台灣如今所處的時間點,約莫是在巴爾幹半島的大希臘主義開始消退,但各自的民族主義又尚在建構中的情況。但巴爾幹當年的外部勢力有英國、俄國、鄂圖曼三方角力(也許加上普魯士),如今則只有美中兩國,當中可以折衝的空間大為減少,就民族發明學而言並不是很好的環境。打破大中國主義的民族發明,目前為止也只有台灣民族最具規模,還是得力於日本人的提攜,香港民族主義是這幾年才稍微有點樣子,劉仲敬鼓吹的諸夏則都是紙上談兵而已,連向香港那樣可以走上街頭的可能性都沒有。至於藏獨、疆獨或蒙獨,又受制於其他國家的制約,比如西藏深受印度制約,而疆獨、蒙獨則受到俄國制約,雖然他們看起來遠比台灣要有獨立的資格,但他們的歷史包袱也是相對沉重的。但中國以目前的狀況還要繼續多久?若按照巴爾幹的進程來看,幾十年的時間可能仍舊不能避免,台灣要走到完全脫離中國意識,徹頭徹尾獨立,恐怕也仍需要同樣長的時程。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