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與中國菜

海鯤遺音
Nov 6, 2024

--

劉德華在颱風來臨之際匆忙取消,又因為唱了「中國人」被批評是統戰。但與其說統戰,不如說時隨境異,今天台灣的時空已經不比當年,過去台灣的「中華感」已經殘存不多,只剩下被中共統戰的意義。

就好像之前也同樣引來爭議的莊祖欣抱怨文,也同樣是僅存「中華感」的格格不入。如張茵惠所說:「餐飲,本質上是文化論述的爭霸場,說台灣菜『只有小吃』,就等同於說台灣人『沒有自己的高級文化』;控訴中國菜怎可淪為便當料理,就是在說便當這種卑賤又平民的東西怎麼配得上泱泱大國的文化。」對他們而言,「中華」只能放在台灣之前,台灣只是一個承載他們想像「中華」的乘載體,並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而一切跟「中華」有關的人事物的消逝,都粗暴的是視之「去中國化」。問題是,他們自己也是去中國化的一群,取得外國籍、嫁了外國人、生了外國小孩,可能最後死的時候,墓碑上的文字也是外文。這樣一個「去中國化」到極致的「中國人」,卻抱怨台灣沒有中國菜的館子,這種頤指氣使的理所當然,更顯示出他們在當代台灣的格格不入。

劉德華則較為複雜,畢竟他的身分更為敏感。但對一位長期承接台灣「中華感」的香港藝人而言,他不過是延續過去那套做法。過去他參加「中華民國」的國慶晚會,現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協委員,對他而言並沒有什麼區別,同樣是對「中國」認同的表現。重點是,他唱「中國人」的當下,並沒有人報以噓聲,而且事後中共喉舌也拿著他的演唱會大肆宣揚,網路上的罵聲,充其量只是雜音,沒有影響到劉德華在台灣的「成功」。誠如「馮睎乾十三維度」所言,劉德華的形象(對歌迷)沒有缺損,而他的演出,中共很滿意。

只是緊貼著當政者需求的藝人,終究要受當政者所箝制。以前捧中華民國,不用刻意把自己的舌頭彎成京片子,不用到處喊「中國人」自我標榜,更重要的是,當年香港還是「事頭婆」話事,真的冒犯了台北或北京,還有英國可以庇護。1997年後,中華民國不能捧了,一切只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的身分要時時頂在頭上,就如香港時常要寫成「中國香港」一樣,不能須臾怠慢。

現在的台灣呈現「中國」大退潮時期,但這個「中國」主要是過去國民黨帶來的意識形態。我之前在找這時期相關的資料,頗為感慨,1960年代晚期國民黨開始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開始一連串「中國化」的洗腦,用力最深的則是在學校推行的各種道德運動。這個道德運動與二戰時期國民黨在重慶推動的「新生活運動」差異不大,但在台灣時更賦予了「中國」意識,將各種生活習慣、語言禮儀與「中國文化」掛勾,在進行法西斯式教化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中國化的洗腦。這大概是國民黨最成功的意識形態轉換,即使到如今,多數人不可能再認同政治上的中國,卻還是把覺得文化上的中國不能放棄,過去長年的潛移默化功不可沒。

國民黨的中國大退潮,但中共的中國來勢洶洶,劉德華唱的「中國人」雖然是國民黨邏輯下的產品,但也能無縫接軌成中共的統戰工具,多少說明共產黨與國民黨確實是一體兩面,國民黨鋪的路,共產黨只要換掉幾個關鍵字,就可以順勢前進。事實上,連國民黨自己也不遮掩了,完全就跟中共一鼻子出氣,甚至懶得用「中華民國」稍微假裝一下。比起劉德華,國民黨在台灣的作為,更容易傷害台灣,我們對劉德華敏感,卻不見得對國民黨的傷害有同樣的反應。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