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宥勳寫了一本跟近未來台灣有關的小說,或可看成他對台海戰爭的猜想。他採用了一種近似《使女的故事》的寫作手法,用事後回憶的方式寫出幾段證詞或報導,拼湊出他對他想像的、之後極可能發生的戰爭的樣貌。這種方式可以讓故事的文學性高一點,而不是只淪落為流水帳或資料的堆疊。
從幾段故事的內容中,可以看到他對台海戰爭的想像。比如他認為,台灣會贏,但是慘勝,而讓採取「誘敵深入」而造成更多傷亡的戰略,是美國的要求。台灣趁著勝利的民氣另立憲法建立「台灣民國」,但獨立後的台灣會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治安惡化,甚至有局部內戰,而民眾也會因為澎湃的民族主義思維遭到某種程度上的壓迫。也就是說,獨立後的台灣並不會「愈來愈好」,他認為台灣就算可以免於中國的吞併而獨立,也無法免於諸多新興國家獨立後所面臨的嚴重失序與經濟紊亂。有點打預防針的意思。
其餘的細節,有些是呼應歷史上發生過的故事,比如鹿窟事件之類,有點彩蛋性質。其餘部分,我也覺得無須細究擬真與否。但看到有一處我實在笑將出來,書中居然明確寫出「劉仲敬」,顯然他是某種程度的「姨粉」或「姨黑」,也隨即讓我意會到有些描述的細節,可能脫胎自劉仲敬的說法。無論劉仲敬的言論在他們心中是胡說八道還是亂有道理,都不免在他的心中留下相當的印象,這或許是姨學在台灣的最深刻的「遺產」。
書中另一個值得玩味的部分,在於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臆測中共的想法。扣掉其實是創作的序言與「鎮安宮的前世今生」那篇外,幾乎都直接描寫了中共,包括第五縱隊、共軍、為中共做事的東南亞華人,甚至是模仿中共的喉舌等。雖然這樣的寫作策略可能是為了呼應「全面否認」的書名,也就是「非政治正確」的戰爭回憶,但如此大幅倒向(偽裝)中共的觀點,也顯示出作者對於自己的政治態度。
這個政治態度之所以值得玩味,是因為作者所有跟中共有關的描寫,應該都能對應上台灣戰後歷史的某個事件,而這些事件,都是戒嚴時期國民黨以抓捕共諜為名所進行的政治迫害。我不禁懷疑,作者的寫作手法,其實是將「民進黨獨立政權」直接等同或近似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政府的概念。畢竟很多人批評民進黨政府時,很常講「這樣跟國民黨有什麼兩樣」,更不要說如今用來戲謔民進黨的「塔綠班」或「綠共」等名稱,用偷換邏輯的方式,把民進黨跟共產黨連結在一起。作者對戰爭的寫法,明面雖然看起來是中國的入侵導致,實際上卻彷彿暗示台灣的政府才是讓戰爭發生的主謀。這到底是基於所謂知識分子對政府的恆常不信任,或是因為作者出身所具備的偏見使然,很難確知,但確實可以看成是台灣知識分子對台海戰爭的幽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