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本隆司所寫的《中國為什麼反日?》(中国「反日」の源流),書名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與其是在講中國何以反日,倒不如是在介紹中日兩國開展近代化的歷史比較。雖說從這個角度切入,也不能算是錯誤,但我看完後總覺得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感。
書中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提到明清之際的中日關係,以及日本與中國的社會差異,第二則是中國與日本如何面對西方的近代化衝擊,第三則是清末中日的交涉。最近台灣公視的連續劇「斯卡羅」正夯,當中的主角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正是日後牡丹社事件的重要關係人。在看書的時候,剛好可以跟連續劇的內容產生某種程度的呼應。
但中國的反日思想是否真的可以回溯到明代的「倭寇」認知,我頗為懷疑。這種概念顯然是出自北京朝廷的思維,至於依賴走私進出口維生的閩浙一帶沿海居民,他們對「倭寇」的觀感可能跟朝廷大相逕庭。
從明末以來,中日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官方往來,依照岡本隆司的描述,中日重開接觸,主要是1862年與1864年日本派遣「千歲丸」、「健順丸」前往上海,不過10年後,日本便出兵台灣,清政府與日本開始產生齟齬,並導致之後朝鮮爭議、東學黨亂,乃至於甲午戰爭。不過,我其實對此也有疑惑,清末確實因朝鮮的議題屢屢跟日本交鋒,也因為甲午敗戰割讓了台灣與遼東半島,但一般人到底有沒有因此對日本不滿,史料中似乎很少有這樣的角度。清廷縱然對日本忌憚,但這樣的情緒會蔓延到社會上嗎?
我覺得中國反日真正的關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對袁世凱政府的「二十一條要求」以來,漸次累積,到七七事變後正式成為官方對立的局面,奠定現在中國普遍反日情緒的基礎。可惜的是,我覺得最為關鍵的部分,岡本隆司只是簡扼的帶過,沒有深入著墨。由於此書原本設定的閱聽對象是日本人,我覺得這樣很容易讓日本讀者有個錯誤的認知,以為中國之所以反日,是基於文化性的差異,這無意間會導向「中國人反日是意氣用事」的結論,其實無助於日本理解中國的反日心態。
如今中國的反日心態,我覺得可以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經歷過抗日戰爭的人,這些人可能是在大後方,可能在淪陷區,但無論如何,他們至少有感受到戰爭的磨難,對日本有反感也是情理之中。但這樣的人已經凋零到屈指可數,如今中國澎湃的反日情緒,絕大部分是後來透過教育、媒體所傳播的單一印象,最明顯的就是台灣人。經歷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不見得對日本殖民政府一定有反感,而且經歷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就算有反感的情緒,多半也已經被國民黨的統治手法給抵消掉。但戰後出生的台灣人卻有著對日抗戰的反日思維,這完全是國民黨教育與媒體灌輸的結果。
隨著解嚴、停止統一教材後,台灣人藉由教育灌輸反日思維的狀態已經大為減少,而相應的是隨著台灣史觀的建立,日本殖民的正面影響反而愈來愈多人強調,無形間給台灣社會一個普遍親日的氛圍。另一方面,中國反而在近年愈來愈強調反日情緒,近幾年中國大規模的反日遊行讓日本人大為不解,日前又恰逢九一八,網路上充斥激烈的反日言論,相較於日本戰後長期對中國的低姿態與補償式的大量援助,會讓我覺得中國愈來愈走火入魔。
站在旁觀的立場,今日中國的反日情緒,純粹是中共刻意為之的結果。共產黨並沒有在對日抗戰中受到什麼真正的衝擊跟傷害,建交之後又享受日本提供的大量援助,日本對共產黨只有恩情,絕沒有什麼仇恨可言。過去的歷史也許有其幽微的源頭,但對今日中國而言,所謂歷史只是用來服務中共意識形態的工具而已,如果要反日,就拿明代倭寇、清末甲午戰爭、對日抗戰來強調,如果要跟日本交好,就用遣唐使、佛教交流的歷史來說嘴,這都是隨中國自身的利害去調整的。這種說法對日本人而言,可能難以啟齒,但從台灣的角度看,今日中國的反日,只是單純的操弄仇恨,跟歷史恩怨實在無甚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