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欲來的態勢愈來愈重,白區黨愈是賣力演出,就知道台灣的處境不容樂觀。蔡英文過境美國與麥卡錫會面,與其說是外交突破,不如說是加強「保險」。這次出訪應該是確保台美之間的聯盟關係,不會因為繼任者而翻盤,如果下任總統是賴清德,可以某種程度減輕賴在外交事務上的負擔,那怕是民進黨以外的人得到大位,也不會驟然讓台灣陷入困境。
馬英九在中國「演出」,與傅大為等人在台灣的「反戰」說法,看起來像是以合圍之勢,試圖對台灣進行擾亂民心的認知戰。這樣的認知戰有多大成效,我無法判斷,畢竟我的同溫層都斥為無稽。但同溫層外的狀態是如何,就很難說。「反戰論」是很好用的包裝,不管背後真實的想法是什麼,總會引來許多人的贊同。台灣最大的困境在於,雖然中國進逼極為嚴重,但主流傾向仍是懼戰,不願意正視台灣可能面臨的戰爭危機。即便中國對台統戰利空出盡,但只要緊抓「和平」這個概念,基本上仍能對台灣有很大的影響力。若要破除這樣的迷障,中國內部先亂起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消。
當然,如果習按耐不住,在這一兩年對台灣進行真正的軍事強攻,也是直接有效的解消方式,而且就如王立所講,直接的戰爭對台灣是短空長多,雖然台灣會遭受到直接的破壞與人員的傷亡,但戰爭是讓既有秩序可以迅速打掉重來的機會,台灣人不僅可以快速確認新的政治認同,也可以趁勢確立新的獨立地位。這樣的「好處」,不見得要建立在台灣勝利的前提,即使台灣在戰爭中處於劣勢,新的認同與新的秩序一樣會出現。這時曖昧如反戰學者跟朦朧如大中國主義者,就不會有什麼存活的空間,台灣的認同就會無比明確。
所以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以拖待變,實際在避戰的,其實是中國。如果中國真的要打,甚至不用打到台灣,只要對金馬用兵,就是開戰。但中國遲遲沒有做,飛機在中線飛來飛去,不過就是引誘台灣或中國不小心「誤傷」,順勢將戰爭責任推給對方,激起「愛國」情操,讓自己成為「正義之師」。我相信中國也害怕戰爭真正開打後,內部反而崩解的不確定性。主動打,責任就在習的身上,只要戰事有點吃力,他的地位就會遭到挑戰;被動打,好壞就比較無關緊要,紅利反而可以全在習身上,因為習就是「抵禦帝國主義」的唯一英雄。這也是為什麼獨裁國家在描述戰爭時,總是稱對方才是發動戰爭的一方,只有這樣才能佔據絕對的好處。
中國避戰,但擾亂台灣是必要之舉。差不多同時的郭台銘回台宣布參選,顯然也是佈線之一。從郭、馬之流的態度大概可以猜想,中共已然不太在意國民黨,只要能達到目的,國民黨就算因此崩解,也沒有關係。劉仲敬認為馬英九是深層共諜,是很有道理的。這類人的目標主要只在滿足主子的需要,至於其他的副作用─那怕是促使台灣獨立─都不在考量之內。
當然,僅是明面上來看,馬英九在中國不斷提到「中華民國」,是希望藉由連結「中華民國」的歷史陳跡,試圖拿回國民黨對「中華民國」的詮釋權。這當然是極大的失敗,因為這樣的言論甚至無法在中國境內流布,僅僅只是回流到台灣的國民黨支持者之間,宛如自瀆一般相互取暖。但蔡英文訪美,更吻合「中華民國派」得到國際(強權)的認同與關注的期盼,當美國第三把交椅與蔡英文並肩發表談話,在公開場合展現美國強力支持的決心,這是艾森豪來訪台灣以後僅見,如果以「中華民國」的立場來看,蔡英文顯然是最稱職的一位民選總統。
所以,如果兩岸沒有立刻進入戰爭,一直在這樣糾結的情況下往返,台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會與來愈低。中國愈是拖延,美國就愈有機會先行布局,確保對美衝擊可以降到最低,如果台灣本身就帶有不確定因素,那在這段空檔中,美國為排除不確定因素,將一些準備遷離台灣,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一旦美國重新布局完成,就是好以整暇,轉守為攻。當然,這個「攻」第一波要承受的必然是台灣,這也是台灣的「天命」,無法迴避。有意識的台灣人,應該要把戰爭當成機運,畢竟台灣現在也進入承平日久的末世狀態,多數人是困在這個架構當中無法跳脫,只有戰爭這樣劇烈的變化,才有打破重建的機會。